兰花主要病害之一白娟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治
白绢病:发病初期魔芋叶柄基部接近地面1~2㎝处出现暗褐色水渍状不规则形小斑,然后逐渐变褐腐烂,进一步扩展环绕叶柄基部一周,病组织软腐下陷,引起植株折断倒伏,病部长出白色绢线状菌丝体,后期长出先为白色,后为黄色,最后呈棕褐色油菜籽状的菌核。发病特点:白绢病为真菌所致;病菌可随病残体(如病枝、叶等)、芦头在植料中越冬,白绢病还可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白娟病毒介绍:病原:SclerotiμmrolfsiiSacc.称齐整小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体白色,透明,较纤细,老菌丝粗,一般2—8μm,分枝不成直角,有隔膜。在PDA培养基上,菌丝体白色,茂盛,呈辐射状扩展。菌核外观初呈乳白色,后略带黄色至茶褐色或棕褐色,球形至卵圆形,大小l—2mm,表面具光泽,光滑。菌核表层由3层细胞构成。有性态为Atheliarolfsii(Curzi)Tu.Kimbrough.称罗氏阿太茵,属担子菌亚门真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核混杂在兰株中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翌年长出菌丛从根或根茎部侵入,条件适宜时,菌丝开始生长侵入根茎部,菌丝呈放射状扩展缠绕根茎部或产生黄褐色至黑褐色菌核,菌核在植料中可存活5—6年,随植料环境变化决定繁殖或休眠。本菌腐生力强,在植料中可占据未腐熟的有机质,菌丝快速生长并形成大量菌核。本菌在高温多湿条件下易发生,菌核萌发方式有2种:一是爆发式发芽。二是菌丝式发芽。菌核在田间和培养基上爆发式发芽最适温度为20℃,低于或高于此温度发芽率明显下降。白绢病菌在治疗温度20—40℃均可为害,最适温度为25—35℃,其中30℃最重。菌核萌发和植料湿度有关,植料含水量在20%时,病菌腐生力最高,并随含水量增加而降低,当植料含水量由30%慢慢降至15%时被害最重。在该病一般在雨后或浸盆后发生。pH7以上菌核不能萌发,pH9.7仍能存活,看来植料PH对菌核存活无直接效应,但却影响氮化合物在土壤中铵解作用,产生氨气可使菌核致死,含氮化合物可降低菌核发芽率。氨是毒害本菌苗核主要因子,生产上含氮化合物可用来防治本病。当植料中有大量未分解的植物残体有机质存在时,极有利于本菌生存,但有机质会在土壤中分解并释放出水溶性或醚溶性之毒害物质,可抑制本菌生长。白绢菌生长温度28—32℃,最适25—35℃℃受害最重;28℃以下,32℃以上皆不利菌丝生长。相对湿度l00%是菌丝最佳生长条件。实验表明菌核可在含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及蔗糖的培养基中发芽生长。白绢病在偏酸性(PH6.0~6.5)土壤中发病重,偏碱性土壤中发病轻。兰花白绢病是兰花的主要病害之一,别称白丝病、菌核病等,危害仅次于炭疽病,一旦发生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将远远超过炭疽病,通常于4至5月开始侵染,6至8月发病高峰期,病害发生迅速,导致被害兰株烂枯死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兰花白绢病的防治方法吧!发生症状白绢病发病始自兰株近地茎部,初呈黄色至淡褐色的流水病斑,后变褐至黑褐色腐烂,并在根际土壤表面及茎基部蔓延,破坏茎部并感染幼叶和根部,叶鞘、根群产生白色菌丝。被害部位呈水渍状,腐烂变软,发黑,直至叶片枯萎,病菌扩散至假鳞茎,菌核由白色变为赤褐色至茶褐色坏死,严重时整株叶丛枯死。发病特点兰花白绢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以菌核在土中或肥中及未腐烂的残体上越冬,在冬季温度较高的地区菌丝也可在未腐烂的残体上越冬,菌核翌年萌发,在土中蔓延,从兰叶基部侵入为害。菌核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强,在土中可存活数年,借流水、灌溉水、雨水溅射和施肥传播。土壤偏酸,发病最严重,高温多湿天气易诱发病害。4至5月开始侵染,6至8月发病高峰期,病害发生迅速,导致被害兰株烂枯死亡。防治方法1、兰花白绢病在基质偏酸(pH值小于5.3)时易发病,所以在基质中拌入1/10体积比的草木灰,或浇施0.3%石灰水将pH值调高,使之达到6.5左右,可减少白丝绢病的发生,效果明显。2、兰花基质土壤用0.2%五氯硝基苯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消毒,也可用五氯硝基苯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粉剂倍液喷洒根际和土壤,或用五氯硝基苯粉50克拌半干湿细沙土4至5公斤,撒在病株根茎处,可抑制病情蔓延传播。3、南方5至6月多雨季节,土壤湿度较大,易在盆面发生白绢病,应迅速搬出兰场“隔离”,并将基质扒开,将染有菌丝的基质取出,将病根剪除,喷施高猛酸钾溶液倍液消毒,也可用70%甲基托布津1倍液喷施根系、伤口,并撒新鲜草木灰在兰根周围,然后覆上基质护根,2至3天后才浇水,如基质湿可推迟5至7天后再浇,防治效果良好。4、兰花白绢病发生时用医用氯霉素针剂倍水溶液,淋施病株,每日一次,连浇3次。一旦发病应剪去病叶,改善通风条件,将全株兰浸于10%的硫酸铜溶液中消毒。对附近兰株,也要全面喷施,淋湿基部、盆面,每日一喷,连施2次,可控制病情,防治效果良好。5、兰花新芽长出土面后,每周用0.05%氯霉素喷施一次,连喷2至3次,如盆土干燥时,可用此药浇施,以预防细菌感染。也可浇喷阿斯匹林1倍液,可增强兰株免疫力,阻止病菌侵入、扩散。6、兰花新芽伸长期和展叶期,可选用医用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或青霉素混合稀释成倍液,淋洒病株,并全面喷药,每3至4天一次,连喷2次,防治效果良好。7、兰花发病后喷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倍,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倍液或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倍液,每7至10天喷一次,连喷2至3次,防治效果良好。8、兰花发病后可在阴雨或降雨前后喷药防治,可采用50%速克灵粉剂倍,或50%农利灵(乙烯菌核利)粉剂倍液,杀毒矾至倍液,5%井冈霉素水剂倍液,喷施株茎、叶片、盆面,防治效果显著。9、发现病株及时挖除,集中深埋或烧毁。使用充分腐熟有机肥。 图文来源于网络整理,版权归原作者,侵权必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lanhuaa.com/mlhhy/8333.html
- 上一篇文章: 李诞的诗上了人民文学,我表示不服
- 下一篇文章: 凡尔赛的兰花Heacuteleg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