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影的赞美诗教堂建筑漫谈
北京最好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bdfyy/ (本文根据作者在分享活动中的录音整理而成,长约字,需要约30分钟读完。感谢第一次分享活动的组织者北美曹先生,也感谢第二次分享活动的引荐人Macy,主持人青云老师,以及总结人草非兄。) 教堂是进行宗教仪式和相关活动的场所,一般特指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 作为天主教堂的代表,我首选的是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它是天主教堂里最大的一座,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一座。 东正教堂特别有代表性的是莫斯科救世主主教座堂。 我们比较这两座教堂,不难发现,它们有许多自己的特点。比如说,圣彼得大教堂有一个非常突出的正立面,但是,救世主主教座堂的正立面就没那么明显,其前后左右各个立面的主次关系不像天主教堂那么明确。 作为新教教堂的一个代表,我选的是英国坎特伯雷大教堂,是圣公会的大教堂。其实,原来它也是天主教堂,英国宗教改革以后才成为新教教堂。 这时,我们会问,既有天主教堂,又有东正教堂,还有新教教堂,那怎么来区分这些教堂呢? 答案很简单,就是看牌子,也就是看名字,比如“Anglican”指圣公会教堂,而“Lutheran”指路德宗教堂。如果看牌子也分不出来的话,就进去问一问。我想说的是,千万不要通过建筑形式来简单地进行判断,认为这个形式的就是天主教堂,而那个形式的就是东正教堂,或者是新教教堂。虽说这三种教派的教堂各有特色,但是,绝对不能只通过建筑形式的特点来简单地判断这是什么教派的教堂。历史很复杂,里面有很多的变迁,而这些变迁是跟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时代特点密切相关的。我们不能把建筑形式和教派简单地联系在一起。 教堂建筑的历史几乎占据西方古典建筑史一半的篇幅。我们通观西方二十世纪以前的建筑史,在古罗马建筑以后,基本上所有建筑风格的演变都和教堂有关,所以说,如果学一遍教堂建筑的历史,至少就了解了一半西方的古典建筑史。 教堂建筑起始的基础要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 古希腊建筑最重要的代表叫帕提农神庙。这是一座长方形的建筑,但是,它的主入口不在长边上,而是在山墙上,也就是说,在短边上。这个做法影响到后面很多教堂的形式。帕提农神庙?的另一个特点是主要的活动场所在外面,而内部空间主要是用于神像的陈列。真正的宗教活动,或者说主要的仪式,很多是在建筑前面的外广场上进行的,所以,当时建筑的外部空间比内部空间更丰富,更有意思,或者说,建筑设计的成分更多一些。 古希腊还有一种重要的建筑形式是剧场。和帕提农神庙不同的是,剧场建筑的形式是以舞台为聚焦中心。这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建筑类型,剧场是向心的,属于轴心对称,而刚才说的帕提农神庙是轴线对称的,有纵轴线和横轴线。在帕提农神庙中,纵轴线比横轴线更重要,也就是说,长的空间轴线比短的空间轴线更重要。 古罗马建筑的特点在罗马斗兽场有很好的反映。它是一座圆形的建筑,和希腊的剧场有点相似,它的舞台在中间,观众在四周坐着,观看场中残酷的?斗兽表演。和希腊剧场的一个最大区别在于,这是一座真正的建筑,所有的看台是一砖一石砌筑起来的。而希腊剧场是就着山坡铺设出来的。罗马斗兽场是完全人工的,不是在自然环境中通过改造地形地貌得来的,这反映了建筑技术的巨大进步。 虽然罗马斗兽场已经是围合成独立空间的建筑,但还是以半室外空间为主。万神庙是古罗马建筑中的经典,相比斗兽场,其大部分的使用空间已经室内化,外广场已经没有室内空间那么重要,各种活动主要在室内的一个穹顶下举行。这个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整个圆形外墙上没有窗户。在穹形屋顶的顶部留有一个开口,所有的光线都是从这个开口倾泻而下,而其它的地方都没有光进来。因为没有其它的光的进入,这束光就显得格外地重要,也格外地神奇,犹如神灵之光。 古罗马的这两个案例都是轴心对称的,因为是圆形的,而古希腊帕提农神庙是轴线对称的,方向感比上面提到的古罗马建筑更强,而古罗马建筑的中心感比古希腊建筑更强。 教堂建筑最直接的来源是古罗马公共建筑的最主要形制——巴西利卡。它是长方形的,有三跨,中间这一跨是中央的厅。从山墙面走进来,尽端是半圆形的龛作为圣坛,原来是放法官或皇帝的宝座的位置。这条轴线的方向感很强。如果从长边的方向看,也有一条轴线存在,但是没有那么强,却也不弱,所以,在巴西利卡风格期,教堂建筑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感,同时也有中心感。 巴西利卡这种结构被保留下来以后,中厅最宽,也最高,终端是供奉圣坛的半圆形的龛,两侧的侧廊比较窄,也比较矮,这样的一个好处就是,在中间的中厅高出两侧的侧廊的墙体上,可以开高侧窗,也叫“天窗”或“侧天窗”。天窗使得整个中厅的采光丰富且明亮。在巴西利卡式教堂建筑之后,建筑形式分别向两个方向发展。 基督教在公元4世纪被古罗马帝国《米兰敕令》合法化,并且成为古罗马的国教。但是,在公元年,老皇帝去世以后,把整个庞大的古罗马帝国分成两半,分别让他的两个儿子来继承。大儿子继承的是东罗马帝国,小儿子继承的是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的宗教逐步发展成为东正教,建筑形式是拜占庭风格。 拜占庭风格是在古罗马巴西利卡形式上融合了东方——包括波斯、两河流域以及叙利亚等——这些地方的元素,形成的一种新风格,而且这种风格反过来对后来的东欧建筑和伊斯兰建筑都有很大的影响。 拜占庭建筑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现在是一座清真寺。这座建筑的最大特点是有穹窿的集中式布局,但是它和刚才说的古罗马万神庙的区别在于,它的基座不是穹窿直接延续下来的圆形墙体,而是一个方形基座。在一个方形基座的上面架一个圆形的穹窿的顶,这样的结合便产生了一种新的建筑构件叫帆拱。穹窿和下面的半圆拱之间形成的三维弧面,就像被风张开的船帆,所以叫帆拱。这是拜占庭建筑的重要特征。圣索菲亚大教堂在穹窿的底部开了40个小窗户,光线倾泻而下,而万神庙是中间一个大圆洞。两种形式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光更迷幻一些,而万神庙的光更集中,更有穿透力。 拜占庭风格还有一个比较著名的例子是威尼斯的圣马可大教堂。它出现的时间要晚一些,因为经济承受能力相对要弱一些,所以,建筑的高度和规模都小了。它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将一个大穹窿为主的形式变成了若干小穹窿集合的形式,这种做法对后来很多东正教堂的影响非常大。若干小穹窿的集合,成为东正教堂的重要模式。 东正教堂延续了拜占庭风格的特点:十字形的平面,我们称之为希腊十字,长边和短边相差无几,基本上是以中间这个位置为核心,强调集中式的中心布局,相比强调序列式的轴线对称,方向感要弱一些。 再看西欧这边,也就是西罗马帝国的教堂建筑形式,它的最大特点是拉丁十字的典型建筑平面。长的轴线方向的尺寸远远大于短的方向,十字的交叉点,也称十字核心,英文叫crossing,两边是十字形翼,叫transept。十字核心面向入口方向那边,分别是门廊和中殿,另一边是内殿和半圆形的后殿。从门廊到中殿到内殿再到半圆形的后殿,相当于巴西利卡式的中厅,而两边是侧廊,在transept的后面又叫回廊,其实回廊和侧廊是连在一起的。我们叫这种风格为“罗曼式风格”。罗曼式建筑以半圆拱为特点,是直接从古罗马建筑发展过来的。 罗曼式建筑遗存下来的不少。我们先来看个例子,昂古莱姆主教座堂。它有一个很好的正立面,从这个正立面进去以后,通过中殿、十字核心,到后殿,组成一个序列空间。那么,罗曼式建筑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第一是拉丁十字的平面,强调方向感,形成一个空间的序列。从门廊、中殿、十字核心、内殿到后殿,以及最后的祭室,这种序列空间的高低变化,营造出一步步向神靠近的氛围。第二个特点是连续的半圆拱。第三,罗曼式风格建筑都有厚重的墙体,或者是墩柱来支撑,以至于开窗面积相对较小,而墙体和柱子的面积相对比较大,也就是说,进来的光线相对比较少。这是跟后面的哥特式风格的主要区别。罗曼式建筑的第四个特点是有巨大的塔楼,这是跟巴西利卡式最大的区别。巴西利卡其实就是中殿和侧廊,中殿的高侧窗,它没有塔。而罗曼式教堂一般在正立面的两侧有两个塔,同时在crossing的位置,要么加了一个穹窿,要么加了一个高塔。第五个特点是罗曼式建筑的装饰还是比较朴实的,因为那时候教会还没有那么多的财力来做那么多复杂的雕饰和绘制各种各样的壁画,在那个时候,还做不到每个构件都很复杂。约圣母主教教堂地下室的柱子和柱头都是不完全一样的,为什么呢?并不是故意雕得不一样,而是因为,它们是通过收集各种古罗马建筑遗迹里的残留构件集合起来的,所以才不完全一样,这也证明了当时的财力不如后来那么雄厚。 另外一个罗曼式风格建筑是比萨主教座堂,就是比萨斜塔前面那个大教堂。我非常喜欢这个大教堂,因为正立面的设计非常有特点。它的正立面的下方比较实,在连续的七个拱之间,间隔着插入了三个大门,但是总体来说是比较实的。我们知道,罗曼式风格的建筑墙体比较多,窗洞比较少,然而,在这个建筑正立面的上方,有四层柱廊,虽然建筑墙体开窗很少,但是柱廊的阴影使它显得很空灵,也就是说,它是通过柱廊的阴影来形成一种建筑的空透,就像高浮雕的感觉。这种手法为后面哥特风格的出现埋下了伏笔。人们开始追求这种相对比较纤细,相对比较通透的建筑形式。建筑的室内还是连续的半圆形拱,藻井已经很丰富,但是整体感觉还是相对比较朴实。比萨斜塔的故事很多,但是与今天的主题没有太多的关系,就不细说了。 另一个罗曼式风格的建筑是比利时的图尔奈圣母主教座堂。这个教堂我特别想选出来的原因是,它是罗曼式风格和哥特式风格的结合体。它的前半部分,也就是进来的门廊和中殿是罗曼式风格的,包括中间transept区域的高塔群,十字形翼的两端各有两座高塔,而在crossing这个位置上,还有一座高塔,一共五座高塔。后殿,也就是唱诗班的位置,还有后面的祭室,完全是哥特式风格。飞扶壁和空透的开窗方式,在这里已经非常成熟。在平面上,前面罗曼式风格的时候,相对还是比较窄的,到了哥特式风格,相对就变得更宽了,而且外面还有一个飞扶壁的空间,显得非常空灵。 哥特式风格出现在公元12世纪,是兴盛于欧洲中世纪的高峰与末期的一种建筑风格,是由罗曼式风格发展而来。它和罗曼式风格不同的地方在哪里?第一个最大的区别是哥特式风格是尖拱,而罗曼式风格是半圆拱。尖拱的出现使得承重能力提高了数倍,所以,柱子变得更小了,甚至成为束肋,束肋到了上部形成肋状的拱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力的传导方向,在这些肋之间的部分都可以做得很薄,甚至于完全是空的,所以,哥特式建筑就能开很多的窗户,很大的窗户。因为有很大的窗户,所以能用彩色玻璃来表达圣经故事。这就是哥特式建筑的第二个特点肋状拱顶。第三个特点是肋状墙体的外边加了空灵的飞扶壁。飞扶壁和罗曼式风格的墩柱不一样,墩柱是附在墙体外部加强受力的壁柱,而飞扶壁与墙体是脱开的,这样就形成了很多“空”的东西和感觉。第四个,哥特式建筑不但强调这种从门廊到后殿的往前的方向感,而且特别强调向上的方向感。罗曼式风格柱子到小窗户,再到拱顶,或者是斜顶,向上的这种方向不是很强调的,各个竖向构件之间的视觉元素不是延续的。但是,到了哥特式,通过肋柱从底到顶的线条,完全把这种向上的方向感强调出来了。我们的目光随着这些肋柱的线条向天空飞扬上去。哥特式建筑的第五个特点是装饰非常繁复,不再简单朴实。比如,彩色玻璃窗,高透的浮雕,精美的雕饰等。 哥特式建筑风格起源于法国,有很多的案例。比如沙特尔圣母主教座堂,亚眠主教座堂和兰斯主教座堂等。沙特尔主教座堂还残留着一些罗曼式风格的特点,比如说,最下面的三个主入口尖拱还不是那么的尖,第二层还是半圆拱,但是上方已经出现了玫瑰窗,这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两边的高塔是在不同的时期建的,图面右边的那个塔还是有些罗曼式风格的特点,不是很复杂,而图面左边的那个塔高且空灵,强调更繁琐的哥特式风格。亚眠主教堂的高塔看着似乎还没有完成,其实两座塔完成于不同时期,建筑在那个年代,有时要花好几百年来建造。所以塔在完工的时候,有些应该对称的地方,形式都不太一样,都有一些细微的区别。亚眠主教堂双塔的差别一眼就能看出来,有的是在细看的时候,发现里面有好多的不一样。比如说兰斯主教堂的两个侧门尖拱上面的雕饰等细部,不是完全对称的,能看出一些变化。 哥特式风格的一个重要代表就是巴黎圣母院,是成熟期的巅峰之作。刚才说的哥特式风格的五个特点,在巴黎圣母院都有反映,而且它不是那么繁复,恰到好处,又空灵,又通透,但又不是那么过分,不是特别复杂的感觉。很可惜,年,一场火灾让它经受了磨难,但是我相信,磨难过后还是会有一个好的未来。现在正在慢慢地进行修复,而且特别值得庆幸的消息是,里面重要的文物基本都没有受损,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巴黎圣母院入口的那些雕像、雕饰都很复杂,但是在这些复杂的雕饰边上还有一些比较实的平墙面,可以和比较虚的雕饰墙面互相呼应,不会觉得复杂的雕饰非常乱,而是有序,在有序里面能够看到变化。两个侧门尖拱的上面还是有些不一样,感觉到不同时代建造或修缮造成的区别。室内的玫瑰窗和彩色玻璃非常精美。 英国哥特式教堂有自己的特点,都有很多小尖尖。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就是尖拱和其它尖的元素,英国哥特式尤其重视,塔上面又做了好多的小尖塔,来强调这种细致的感觉。一条一条,强调那种往上的方向感。 在强调尖的同时,它在立面的处理比较少圆形的处理,玫瑰窗也没有,更多的是竖线条和横线条的结合。比如,威斯敏斯特圣彼得协同教堂,横线条和竖线条结合产生的竖高比例的矩形在整个建筑立面上铺排开来,而圆形元素相对比较弱。竖向元素多一些,小尖塔多一些。在韦尔斯座堂和罗彻斯特座堂中,我们都能看到这种特点。 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案例,它有点火焰式哥特风格的感觉,就是更繁复,更多的雕饰,整个的墙面处处都有装饰,剩下的平实墙面非常少,窗套、壁柱以及牛腿的处理也很细腻,整个立面很丰富,也很复杂。 下一个案例是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大教堂。它和圣索菲亚大教堂相反,最开始是一座清真寺,后来成为天主教堂。这是历史发展造成的。西班牙曾经被伊斯兰占领了,后来又回到了基督教的手里。所以,我们能够看到这个建筑风格上,有一些伊斯兰的影响,包括一些斜楞窗和马赛克拼贴样式的做法。 哥特式教堂还有一个胜地是德国。德国哥特式教堂的主要特点是高,实在是高。科隆主教座堂曾经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入口两侧的双塔非常高和大,而十字核心上面的塔却非常的空灵,相对比较小,和别的拉丁十字教堂不太一样。所以,我们在观察建筑的时候,看到这些塔的位置和大小以及重要性都会不一样,其实这些东西都跟这个地区的教派和当时的习俗文化有关联,它更看重什么和强调什么都不一样。科隆主教座堂的室内平面也是拉丁十字的,但是侧廊有两道,就比一般的教堂更丰富,包括十字形翼也是这样。另外一个特点是塔的尖顶非常地陡,整个屋顶的坡度也非常地陡,这跟北欧经常下雪有关系。 另外一个例子是乌尔姆大教堂,比科隆主教座堂还要高,但是它的特点是入口上方只有一座塔,非常高,非常大,让人体会到一直向上的感觉,非常强烈地突出竖向线条。正立面能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巴西利卡风格,中间高两边低。旁边的飞扶壁具有很强的哥特式风格特点。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罗曼式风格和哥特式风格的特点,它们是前后的关系,罗曼式风格发展成为哥特式风格,它们之间有什么变化? 第一个就是半圆拱发展成为尖拱,主要原因是尖拱的受力性能更好。 第二个特点是墙上的扶壁变成了与墙体脱开的飞扶壁。 第三个特点是罗曼式风格里开窗受限制,发展到哥特式风格里长条的高耸的大窗户,把更多的光线引进室内,是建筑发展的需求。 第四个特点是粗大的柱子和柱墩变成了束肋或者高细的柱子。 最后一个是罗曼式风格的装饰相对朴实,而哥特式风格的装饰非常繁复,但是也非常精美。 十四世纪以后,文艺复兴出现。基于对中世纪神权至上的批判和对人道主义的肯定,建筑师希望借助古典的比例来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会的协调秩序。从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中找到这些建筑的系统,严谨的比例和构图。文艺复兴的特点就是讲究秩序和比例,同时总结出来一套柱式系统。古典柱式系统是西方建筑史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文艺复兴以后影响很大,很久。希腊的多立克和爱奥尼,古罗马的科林斯,是最重要的三种柱式。在古罗马,也有多立克和爱奥尼柱式,不过,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柱式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古罗马的多立克柱式是加了柱础的,古希腊是没有的。我们前面提到的帕提农神庙,柱廊的柱式就是多立克,但是没有柱础,而古罗马的多立克柱式,斗兽场的最底层的壁柱就是多立克柱式,增加了柱础。爱奥尼柱式的涡旋在古希腊是平的,而在古罗马是斜的,它的方向是对着中心的,在古希腊是平的,是轴线对称的,所以,这种爱好和风格跟整个的平面都是呼应的。还有一种柱式是爱奥尼和科林斯结合的,叫复合式。 文艺复兴非常重要的一幢建筑是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它的穹顶是最突出的,在罗曼式风格和哥特式风格,穹顶已经很久没有提到了。这个穹顶的规模仅次于古罗马万神庙。米开朗琪罗说:“我可能建造一个更大的穹顶,但不可能建造一个更美的穹顶。”这句话可以说明,这个穹顶对整个建筑史的影响多么大。它的特点和万神庙有点像,采光点也是在中间顶上,不过它是八角形的,而且为了防雨,洞口上方加设了一座亭子,这和万神庙还是有所区别的。整个穹顶上布满了壁画,极其壮观和美丽。 佛罗伦萨圣母大教堂的平面很有意思,在十字核心这个位置采用了偏向于希腊十字的平面,而接了一个拉丁十字的门廊和中殿,因此,这个平面是希腊十字和拉丁十字结合的产物。 文艺复兴时期,有一个小的礼拜堂叫塔比哀多,是文艺复兴风格最重要的一个代表。虽然非常小巧,但是因为它反映了文艺复兴的几个特点,一个是柱式,一个是穹顶,一个是立面的秩序,还有就是对比例关系的重视,所以在建筑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文艺复兴时期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建筑是帕拉迪奥设计的圣乔治马焦雷圣殿。这个建筑最大的特点不是穹顶,虽然十字核心上方有一个穹顶,但并不显眼。它最大的特点是正立面,强调山墙以及柱式。高柱础上的四根大柱子顶着山花的造型,控制了整个正立面的形象,这对后来古典复兴产生了重大影响。室内相对于哥特式来说还是比较简洁的,而且从尖拱回到了半圆拱。 另外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是慕尼黑圣弥额尔教堂,特点也是半圆拱和正立面。该建筑的正立面山墙开始出现几段式的特点。后来成型的叫“三段式”,也就是立面分为顶部、中段和基座。这个建筑立面分为四段,一段一段的感觉非常明确。它不强调从底到顶的?竖向线条,而更强调横向线条。这对哥特式来说是一个革命和变化。 在文艺复兴向巴洛克风格转变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建筑是圣彼得大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的平面设计非常有意思。在伯拉孟特设计的时候,基本上采取的是希腊十字的风格,也就是说,是集中式的。到拉斐尔手上,就在集中式上进行变化,其实是以拉丁十字为主的风格,虽然后端还是一个集中式的平面。到伯鲁奇又回到了集中式,然后再到小桑加诺,又是集中式加上拉丁十字的风格。到米开朗琪罗又回到集中式,拉丁十字的风格很弱。最后,到玛丹纳变成了最终的模式,我觉得是拉丁十字和希腊十字的完美结合,特别在拉丁十字山墙的位置,也就是门廊,进行了加强。后面的大穹顶是希腊十字的象征,前面正立面的位置,是对拉丁十字主入口的加强,所以,这两种风格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主入口前方有一个伯尼尼设计的大围廊,有点像最早巴西利卡式的前院。 圣彼得大教堂室内有些像麻花一样的柱子就是巴洛克建筑的一个起点。穹顶的设计是顶采光和侧采光的完美结合。罗马的万神殿是最顶上有一束光下来,到圣索菲亚大教堂,顶光没有了,侧面有40个小窗户。这个是顶光和侧窗结合在一起的风格,使光线显得更丰富,更立体。 文艺复兴之后,就是我们都很熟知的一个时期,巴洛克风格。巴洛克的大概意思就是“畸形的珍珠”。它在文艺复兴强调秩序强调比例的基础上来了一次大的革命,要华丽夸张,要凸凹起伏,要彰显当时的丰功伟业,所以对于色彩、光影、雕塑性和动感,都特别强调。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四喷泉圣卡罗教堂。它的平面及顶部,和原来的教堂完全不一样,流线型、凸凹、波浪形的感觉出来了,而且光线也更玄妙了。它的立面也是一个起伏的波浪形,包括顶上的处理手法也不一样了。巴洛克风格是对文艺复兴的新改变。 德国德累斯顿圣母教堂的立面和室内的起伏波浪和四喷泉圣卡罗教堂是相互呼应的,强调动感,具备巴洛克风格的主要特征。 在巴洛克风格之后,西方建筑史进入新古典时期,或者叫古典主义和古典复兴主义,还有一些别的更细致的分法和叫法,就其总体来说,都是开始于18世纪中叶,对古希腊建筑和古罗马建筑,特别是对刚才提到的帕拉迪奥,这位强调柱式的建筑师的模仿。广义的古典复兴,就不仅是对古希腊、古罗马和帕拉迪奥建筑,还包括对拜占庭风格、哥特式风格、文艺复兴风格以及巴洛克风格,是对所有这些风格的复兴。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的古典风格建筑,包括在北美的大部分古典建筑,基本都可以归属于古典复兴主义。比如,芝加哥大学洛克菲勒礼拜堂,总体来说属于哥特复兴风格,包括强调竖线条和尖拱,但是不很花哨,肋状拱顶的肋到柱顶就停了,而没有延续下来,所以这种复兴没有像真正的哥特式那么繁复,但是这种感觉还存在。另外,多提一下,我们在年到美国中西部去看了6所大学,每个大学里都有各种各样的教堂,也就是说基督教教义深入到这些大学的教育理念中,特别是新教。 我们梳理一下教堂建筑演变,尤其是古典时期的历程。从最早的起始之前,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作为它的基础,到巴西利卡式以后,东罗马是拜占庭风格,西罗马是罗曼式风格到哥特式风格,然后再回到一起,进入文艺复兴,到巴洛克,到古典复兴主义,这是整个的西方古典建筑发展的脉络。在这个脉络中,教堂建筑出现以后,基本上都是最重要的案例。 在二十世纪以后,建筑发展进入到现代主义风格。这和传统建筑比,完全是大变样,建筑需要摆脱传统建筑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和要求。当年有位建筑师叫路斯,他说了一句话,叫“装饰就是罪恶”。他的意思是,做那么多的装饰,就像犯罪一样。工业革命以后,从19世纪很多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中看到,当时的城市环境和市民生活是很不如人意的。从社会责任感的角度来说,建筑师开始要为平民阶层提供更好的服务,所以不能再把钱花在那些装饰上,当时的要务是要有足够的使用空间。从生产的角度来说,标准化的建筑适应工业生产。 现代主义大师柯布西耶说“住宅就是居住的机器”。他设计了一个著名的教堂,叫朗香教堂,是建筑学教科书必须提及的作品。该教堂看起来和别的教堂不一样,非常有特点,但是,它是从功能主义出发的。现代主义有个原则叫“形式追随功能”(FormFollowsFunction)。也就是说,每种形式的出现都是因为功能的需求。朗香教堂的外墙面是弧形的。一面弧墙的中间有一个台子,牧师可以站在上面传道,弧墙的作用是把声音反射到听众那里去,建筑师是这么考虑的。我们在欣赏这个建筑的时候,光影的变化已经和传统不一样了。它是通过大块的建筑几何造型形成的阴影关系来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朗香教堂的室内,每一扇窗户的大小都不一样,窗户侧边有时候是倾斜的。通过这种手法,把外面的光引进来。窗户玻璃虽然没有彩画,但是也有不同的颜色,使得室内的光线非常迷幻。倾斜的墙体和庞大的弧形屋顶之间漏了一条缝,让一道光从这缝里泻下来,非常漂亮。 通过这个建筑,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点:人在建筑外部的时候,主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lanhuaa.com/mlhhy/8880.html
- 上一篇文章: 三秦文学诗歌群新诗精选第三期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