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

中式风格的作品成为当时欧洲最优秀的

设计师们的设计灵感来源之一,

更是受到欧洲贵族的狂热追捧。

18世纪中期,

中国对西方设计的影响达到了顶峰。

可是,到了18世纪下半叶,

中式风格在欧洲贵族的时尚圈中“失宠”,

失宠的速度和程度令人惊讶。

是什么原因让中国设计在西方

引领潮流又走向衰弱?

中国设计将有可能从衰弱走向复兴吗?

本文试图寻求中国设计在西方兴起和衰落的历史缘由。我们认为,中国设计在欧洲历史上的兴衰源于当时独特的历史现象,即所谓的“东西方大分裂”。上篇已经阐述了中国设计在西方的兴起及在近代欧洲达到的巅峰,推测并解释中国设计在西方“高端设计”中引领潮流的原因及方式。(点击链接即可跳转查看)“中国风”在欧洲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论中国设计影响力在西方的兴衰及未来复兴之路(上)

本文将进一步分析中国设计在西方走向衰落的原因,以及预测中国设计未来将在西方世界重获盛誉。这个预测并非空穴来风,在过去的十年里“东西方大分裂”以惊人的速度走向衰退,未来几年之内可能会完全消失,之后的中国设计将极有可能从衰落走向复兴。

3

“东西方大分裂”时期:

中国设计

在西方从“高端设计”

转向了“底层设计”

在“高级时尚圈”失宠的风格样式不会凭空消失,而是趋向于进入社会的下层阶级,如图案例所示。事实上,曾经非常时髦的洛可可风格,现在被那些自认为是“设计精英”的人们所鄙视,觉得洛可可风格是“媚俗的”。尽管如此,他们认为,洛可可风格仍在那些没有任何“好品位”的群体中深受欢迎。(图28)

28.新洛可可风格被当时的设计精英视为“媚俗”:一个伦敦出租车司机家的室内装饰(左);互联网上做广告的“法式风格”卧室,明确面向底层市场(中国制造)(右)

19世纪末和20世纪的欧洲,中国设计也遭遇了类似的状况。在欧洲一直被认为是“典型中式”的产品,曾经受到高度赞扬——高价出售——作为精致高档的奢侈品,它们进入到了底层市场,并且因此失去了与其起源的关联。几个世纪以来,中国饰品和中国形象装饰的瓷器,原本只有最高收入的人群可以负担得起,现在中产阶级家庭也可以负担,并且越来越多地选用纯粹的欧洲主题图案进行装饰。[29](图29左)俄罗斯大规模生产的漆器开始在市场上出现,采用的图案装饰,就是深受原产地国家文化的灵感启发。(图29中)最显著的案例可能就是代尔夫特蓝陶的彻底转变:开始是作为极其罕见的、精致的中国明代瓷器的代替品,之后转化为低价的风车或木鞋的微型模型,今天成为了荷兰纪念品行业最受欢迎的商品。(图29右)在欧洲贵族的宫殿和豪宅里,中国艺术品的存在降低到了洛可可时期之前的水平:一个纯粹西方风格的环境里偶尔会出现一些具有异域情调的“风俗画”;在高级中产阶层内部,会选用极少的精致物品进行装饰,这种时尚仍被忠实地遵守着。

29.沿袭中式的产品已经失去了与其起源的关联:19世纪Wedgwood制造的陶瓷茶杯(左);俄罗斯童话主题图案的漆盒(中);荷兰代尔夫特蓝陶纪念品(右)

30.受当代中式设计启发的栏杆设计

在慢慢下沉到西方设计的底层过程中,中国设计的影响逐渐失去了他们的文化传承。经典的中国栏杆设计样式,在齐彭代尔的《绅士与家具制造者指南》中已十分突出显著,并且之后偶尔运用到了新古典建筑中(图24),成为了各式各样风格豪宅设计的流行元素,并延续至今(图30)。然而在同一时期,中国设计起源的概念却在逐渐消退。甚至那些带有显著中国“根基”标志的物品都趋向于改变,同时以这些根基为参照设计的物品都在逐渐消失:那些大规模生产的,具有中国风格的齐彭代尔椅的仿制品,最初的标签是“中国式齐彭代尔”,之后被简称为“齐彭代尔”,而如今被普遍视为“仿竹设计”。这些仿制品的设计、结构和材料,连同它们的名字,已经失去了与其最初设计参考(中式设计)的联系。(图31)所以,总体来看,20世纪中国对西方设计的影响在显著衰落。但在设计史上一个经常被忽略的领域,却是相反的情况,即食品领域。再一次说明,这并非巧合。

31.托马斯·齐彭代尔,中国时尚扶手椅()(左);“齐彭代尔”椅(十九世纪晚期)(中);户外使用的“仿竹”铸铝座椅(21世纪)(右)

32.阿姆斯特丹的中国街头小贩()

19世纪,当帆船逐渐被蒸汽轮船所取代,伴随的是在船上照看火炉的“煤炉工人”的大量需求,全世界的“煤炉工人”几乎全部是亚洲海员,因为他们被认为更能忍受高温的工作环境。大部分煤炉工人是中国人。20世纪的前十年,柴油发动机的引进造成了“煤炉工人”过剩,导致他们失业后定居在了西方世界港口的海港区,并寻找着岸上的就业机会。他们中的许多人变成了自力更生的街头小贩,出售一些烘培的花生和花生曲奇。其中一些被称为“花生”[30]的人(图32),尝试从他们那微薄的利润之中存储足够的资金,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开始经营小规模、低价位的中餐馆,最初只专门针对他们自己国家的顾客。(图33)然而,连他们自己都感到惊讶的是,他们的客户很快就扩展到了当地人,最初光顾的主要来自于中产阶级的下层群体,逐渐地出现了一些更高收入的群体。从19世纪末开始到20世纪持续稳定缓慢上升的实际工资水平,使得那些低收入人群也渐渐可以负担得起中餐馆的消费。根据西方人的口味,中国餐馆对菜品进行了调整,同时结合了价格适中的菜单,最终在餐饮行业创造了一场不亚于革命的改变:忽然间市场扩大到几乎包含了所有的收入群体。[31]并且这种价格适中且供应异国小菜的概念在之后的几十年中被其他国家所抄袭,比如印度人、印度尼西亚人和越南人。但是直到今天,中国餐馆从未失去他们的主导地位,这使得中国餐馆的装饰门面或者说所谓的“中国城”,成为了西方世界每一个城市的普遍现象——现在甚至出现在许多小城镇之中。[32](图34)

33.年荷兰的中国餐馆内部(左)现在荷兰的中国餐馆内部(右)

34.“布勒克伦酒店”的房屋建筑,荷兰最受欢迎的餐饮酒店连锁之一,显而易见,其设计灵感来源于紫禁城,然而餐厅现在只提供当地菜品,没有中餐(位于靠近阿姆斯特丹的布勒克伦,建于)

4

“大分裂”的尾声:

预测未来中国设计在西方的复兴之路

未来,中国设计将会对西方设计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们预测,中国设计将会在西方世界重获其在19世纪、20世纪由“东西方大分裂”导致衰退之前的主流地位。此预测的主要依据是,自从年邓小平开始推动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之后,中西方之间在经济水平上的巨大差距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缩小。由于从20世纪后25年起中国经济增长较西欧国家更加快速,并且预测这种趋势在未来依然会持续下去,所以中国和西欧国家平均收入水平的差距将会急剧缩小。(图35)因此在接下来的十年中,中国的人均GDP很有可能会赶超西方国家的人均GDP。那么,为什么中国和西方之间经济增长上的明显差别能够带来中国设计在西方世界的复兴呢?即使这种模式至今已持续了三十多年。毕竟,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经济的增长率比西方国家提高了不少,但实际收入水平还是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然而我们有以下两个论点:

首先,存在一个和如今情况类似的历史先例。

其次,最近一些显著的“时间标记”显示,西方“高端设计”的世界现在正在对中国设计进行着积极的重估。

35.-年中国对比西欧的经济增长(来源:Maddison)

36.-年日本对比西欧的经济增长(来源:Maddison)

37.-年日本对比西欧的实际收入水平(来源:Maddison)

历史先例是日本,在到年期间,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就已超过了西欧,显然日本比中国更早地到达了较高的经济水平(图35、图36),但是由于在日本经济增长上升之前,与西欧国家存在着巨大的收入差距,所以直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才达到与西欧国家相当的收入水平(图37)。之后,日本设计的名声在西方世界持续上升着,并且占据了领先地位。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日本设计依旧在国际上处于较低的位置:“……‘日本制造’这个短语意味着廉价玩具和山寨劣质的电子产品,这些产品是依据国外买家的规格标准和对营销廉价商品感兴趣的经销商而制作的,他们为大众提供与原产品名声或质量差距很大的仿冒品……”[33]此后十年间,日本设计将创新科技与传统手工艺相融合,焕发了新生。(图38)结果令人惊叹不已: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日本从一个工业模仿国转变成为了一个世界级创新国。[34]如今,日本在电子消费产品(图39)、小型多功能节能型汽车等方面均有突破性创新(图40),这些创新型产品在美国和西欧等地备受推崇。

38.田边丽子的MuraiStool,制造商:天童木工()

39.大贺典雄的Walkman便携式音乐播放器,制造商:索尼()

40.Civic普通级轿车,制造商:本田()

一个相似的设计案例——日本设计在西方的早期突破可以在时尚的最高境界——“高级定制服装”领域得到证实。在20世纪60年代末,这个领域被法国和意大利主导,然而这种情况在20世纪70年代迅速、彻底地改变了。年,三宅一生从多摩美术大学的平面设计专业毕业,曾在巴黎和纽约短暂工作过一段时间。年,他返回日本成立了自己的第一个工作室,专注于高级定制女装。他将日本传统的褶皱和折叠技巧与西方时尚元素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使得他在短短几年间,成为全球标新立异时尚设计师排行榜上不可替代的领军人物。在三宅一生建立第一个工作室的同年,当时还不知名的日本设计师高田贤三,靠在巴黎街头卖素描画为生,之后在巴黎开设了一家精品时装店——JungleJap(日本丛林),这家店马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山本宽斋也有相似的经历,在这些故事发生不久之后,他于年创立了自己的巴黎工作室。在此之前,他在西方时尚设计圈里已经广为人知,因为山本宽斋在年就已经是流行音乐大师大卫·鲍威的舞台服装设计师了。(图41)

41.20世纪70年代西方前卫时尚界的日本设计师:三宅一生《PleatDress》(左);高田贤三《RedCoat》(中);山本宽斋为大卫·鲍威设计的《VinylBodySuit》(右)

如今我们观察到,中国设计的发展趋势,与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设计的发展趋势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缺席之后,中国设计突然在西方高级服装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们在DG(杜嘉班纳)年度标志性的作品展示(图42),以及高级时装定制领域冉冉上升的巨星玛丽·卡特兰佐年度的时装秀(图43)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趋势。同时,在北京服装学院举办的时装秀(图44)中,强烈地显示了中国文化遗产正在取代之前西方时尚元素的主流影响力,成了愈来愈重要的设计灵感来源。

42.年DG(杜嘉班纳)作品展示中的中国影响

43.玛丽·卡特兰佐年度时装秀中的中国图案

44.北京服装学院年度时装秀

中国文化价值在西方世界被重估的另一个明显标志是关于国际领先的博物馆展会的编排。尽管有关中国主题的展览最近并不多见,但是在过去几年,几乎西方世界每一个重要的博物馆都举办过中国文化主题的大型展览。(图45)

45.中国最近在西方博物馆的“广告宣传”: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网页(纽约)(上);荷兰国立博物馆的网页(阿姆斯特丹)(下)

中国建筑也是如此,自我意识开始提升:早些年,中国经常将其标志性建筑的设计委派给国际知名的外国建筑师,比如北京的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以及一些引人注目的奥运会体育场馆,例如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等。然而,这种做法现在似乎已经成为了过去时。

46.清华大学(北京)和Link-Arc(纽约),年米兰世博会的中国馆

年米兰世博会的中国馆(图46)是由清华大学建筑工作室及纽约的Link-Arc工作室组成的团队共同设计的,但这还是由西方建筑师参与设计的吗?从Link-Arc的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是哪家
治白癜风专业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lanhuaa.com/mlhjz/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