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要注意什么 http://m.39.net/pf/a_7060196.html

伽罗生活出品

JALOHOME

JALOHOME∣ISSUE

中国人学到的日式家居风格:50%是误解,50%是一知半解

这是我们系统梳理家居风格系列稿件的第三篇,也是迄今写的最费劲的一篇。

之前写过中式风格,一句话就能讲明白,因为时移世易,时代变了,中国古代的居家模式不适合现代社会了,所以,你只能去领会一些精髓,古代的东西不可能原封不动用在自己家里(戳这里看);

中国古代的客厅跟现代的客厅,功能已经发生极大改变

美式风格也不难写,我们对美式的意见由来已久,粗糙,大而不当,只是之前很少有人把这些总结出来,我们一说出来,应者众多(戳这里看)。

典型的美式风格,很多人乍一看觉得不错,但其实比较粗糙,缺乏细节

但写日式家居风格就不那么容易。虽然近代历史上有宿怨,但去过日本的中国人,很难不喜欢日本。街道干净,待人友好文明,在大街上走走,随处可以见到中国人认识的汉字,毫无陌生感和压力感。先于中国几十年跨入发达社会的日本,有太多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包括家居领域。无印良品(MUJI)素雅洁净的生活理念,TOTO的马桶盖,日本超级好用的整体浴室,闻着有草香的榻榻米,你必须还要有一个日本产电饭煲......

虽然人也很多,但干净有秩序的日本大城市街道,而且有很多中国人看得懂的汉字标识

静谧安详的日本小路

日本的家居色彩,比较寡淡,白色,原木色为主

日式家居风格的色彩不够丰富,饱和度也不高

但去日本次数多的人,对实地情况比较熟悉的,却也能随口总结出日本在家居方面的一些问题,比如:▼

房间都特别特别小,在东京大阪等大城市想住个面积跟中国普通酒店差不多的房间,那可真是要天价。而如果你去过日本人的家里,会发现,也都很小,即便是二层小楼,但感觉也都是特别紧凑,想找到一些开阔的空间,不容易。

可能因为地少人多的原因,日本的人均居住面积并不大(至少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是这样)

榻榻米,晚上当床,白天床垫还可以收起来做别的用途

日本人喜欢的颜色,都特别容易识别。绝对不会有热烈的色彩,除了黑白,尽是一些暧昧和不鲜明的色彩。仿佛日本人都不愿意让自己显得突出,所以甭管是穿的衣服还是家里铺的盖的,都没有什么能让你一下子就记住的色彩。

日本的色彩看多了就很容易识别。都不够热烈,而且色调比较单一

白色木色居多

日本的家具也一样,一定没有棱角和锋芒。这个作为从业者的我们,是最受不了的。印象很深的几次,在日本看家具,同样都是舶来自北欧的MCM风格,却都经过了日本的改造,但凡好看的角度和弧线,全都会被日本设计师给改掉,变成中庸平淡,让人哭笑不得。

这些家具的原型都是来自北欧的MCM,但无一例外经过了日本人的改造,锋芒全无,曲线弧度都改了

日本最大的问题可能是千篇一律。房子都不是水泥的,是那种防震的轻型材料,颜色和形制都差不多;卫生间也一样,再小的面积也肯定有浴缸,都是塑料材质,清洁起来绝无死角。但大家都一样,带来的问题就是无趣。世界本该是多姿多彩的,但到了日本你会发现,本质上都是一套大同小异,没有什么个性,不会有谁有什么特别......

典型的日本整体浴室,家家都有,酒店也一样。都是全塑料材质,好用易清洁

典型的日式收纳

好在中国是一个大国,也是一个大市场。全世界最先进、最厉害的产品、风格都会来这个舞台上展示自己,让我们能够在兼容并包的基础上,充分体会到各种文化乃至各种产品设计理念的优劣,不至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就比如日式,我们见过很多朋友都想把自己的家,装成日式,颜色要原木色,要素雅的;收纳要最科学(复杂)的;要有个榻榻米,这样显得很放松,还很高级。但这些朋友不知道,如果你只是学其中的一点两点,盲目搬到自己家里,很有可能最终并不是你最初设想的效果。因为,在日本,这么用,那么用,都是有他们自己的历史原因的。

说句托大的话,今天我们的稿子想说的是,其实很多喜欢日式的朋友,并没有真正了解或者理解日本家居风格形成的真正原因。你可能看到的是日本的好,但你并不知道为什么好,或者说,你并不知道这种好,其实在日本出现是有它自己的原因的,如果原封不动搬到中国,别说基本不可能,即便做到了,也会大异其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做什么事,都要深入思考,独立思考,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否则,就会显得肤浅和无知。

我们希望把一些日式风格的显著特征,认真总结出来之余,告诉你这背后的历史原因和思维逻辑。帮你明白这些之后,你再考虑是不是要学习,或者说,能够怎么样去学习。

1.你看到的很可能只是一个部件,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机整体

我认识的人中,想要借鉴日式装修的人不在少数。他们的共同困境是:无从着手。这不奇怪,因为日本公寓装修普遍采用模块化设计,你很难一鳞半爪地模仿。这么说吧,如果我们伽罗生活的用户是想自己当半个设计师的话,而日本大部分公寓的住户,基本是不会参与设计的。因为日本大部分公寓的装修,基本上可以看作是预置件的装配组合。例如隔断、部分的墙面结构、厨卫设备、柜子、桌椅等等,都是成套做好的,运到房里装配一下就好了。这种情况下,你根本就无从模仿。

不明白的,我给你们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现在要做一个混凝土的椅子,两种做法,一个是在场地上现堆碎石和黄沙,然后现浇混凝土,比如说下面这种:▼

这种方式,一般来说造型相对简单,效果平平,但比较容易模仿,反正只要原材料你都有,工人你能找到,直接照着做就得了。

另一个是在工厂里开模,把混凝土椅子按要求做好,然后运到场地上安装。比如说下面这种:▼

这是米兰加里波第火车站中心广场的座椅,由著名景观设计公司AECOM负责设计建造。这种流线造型的椅子,可就复杂很多,是不可能现场给你浇出来的,所以这个椅子是预置的,做好之后到现场来装配。这种就很难模仿,因为你不可能跑到工厂里,花费高昂的成本,去开一条生产线,专门做个一模一样的。

我们中国目前的大部分公寓装修,都是前一种,想要什么样子,在毛胚房里把它做起来。而日本更像后一种,全都已经做好了,现场只是装配。大家也许可以脑补一下宜家(IKEA)的工人如何装配家具。日本公寓装修跟这个有点类似,只不过宜家是现成的家具,把一堆零件拼起来。

诚然这种做法的好处不少,全权委托,省心省力。但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你就那几个选择,想要来点个性化的,基本上没有可能。而且呢,就像我们前面说过的,这种装修的方式,具有高度的计划性和关联性,想要借鉴,真是难于上青天。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可能很多读者都知道,日本很多公寓都是OPENPLAN的格局,不像我们会把客厅、卧室和厨卫全都隔开。

日式房屋里的墙一般都是后隔的,空间可以任意分割组合

这种房屋结构的好处是空间可以随时调整

这种OPENPLAN的格局,看似只是室内设计的范畴,而实质上却是得益于近年广泛使用的SI建筑工法。SI工法中的S,指的是建筑物的外部结构(Skeleton),比如建筑外墙等。而I,指的是居住所需要的填充体(Infill)包括楼板、隔墙和所有管线。SI工法即将这两者完全分离,各自独立。S部分注重经久牢固。而I部分则注重灵活变通。

我们遇到的OPENPLAN的问题,多半是因为房屋结构无法改动,尤其是承重墙位置的限制。SI工法从建筑设计伊始就考虑了这个问题。换句话说,你得到的不是一个隔成几个小单元的空间,而是一个没有隔断可以自行分隔、随时调整的大空间!这种做法,考虑的不是眼下,而是好几代人。孩子出生了,孩子到青春期了,老人岁数大了,如果房型是固化的,那么届时一定无法跟上家庭成员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就不得不重新置换。但是如果整体空间充足,内部改动完全自由的话,只需要在每个阶段稍作调整就行了。

听上去很美对吧?然并卵。我们处在一个全然不同的发展阶段,房价虽然已经超贵,但房子造的时候却还没来得及顾及这些问题。而装修行业的目前水平,决定了如果住户全权委托撒手不管,结果很可能是个杯具。

人家一个有机整体,从造房子的时候就开始了,你说你怎么模仿吧?再者说,这种高度标准化的做法,是为了满足市场上大多数人的需求,因此就不可能兼顾个性化。这样设计出来的家,虽说提供了一定的选择余地,但这种“选择”也就是几个模板里挑一个,难免会有千篇一律的感觉。日剧一播多集,故事情节曲折,人物也不少。然而镜头下吧,哪个人物的家都长得一模一样——家具一律没有棱角,原木色,配上白墙……

但我认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lanhuaa.com/mlhwh/5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