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detail/

在网上看到知友提问:可以触摸的痛苦是什么?

答:就是觉得肚子饿扁了,一摸还是一坨肉。

真实到扎心的答案,让人瞬间拥有强烈代入感。

草长莺飞,万物复苏,这又到了减肉减不掉的季节。俗话说三月不减肥,四月徒伤悲,目标月份总在自我宽慰中往后无限更延,徒留下伤悲。

为什么减肥这么难?

为什么健身这么累?

为什么管不住嘴?

世界难题里,瘦身必须占得一席之地。

关于减肥,每个人都有话说,女孩子们更是身经百战。

因此,我们今天不探讨那些减肥的妙招偏方,而来聊聊不知不觉让我们长胖的心理动因:自动化思维。

图片来源:pexels01什么是自动化思维

自动化思维(automaticthoughts)是指无意识的、不带意图的、自然而然的,并且不需要努力的思维。

字面来看,就知道是一种十分省事的认知模式,常在熟悉的场景下自动自发。

这跟减肥大业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心理和身体从来都不能分而视之,思维自然跟生理有关。

巴普洛夫的狗,我们应该都有所耳闻。

俄国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创始人巴普洛夫,在研究消化系统的实验中,意外发现狗狗在食物真正到口之前,就会分泌大量唾液,由此总结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他进而推演出动力定型(dynamicstereotype)概念:指反复重演某种活动,会逐渐在大脑皮质的高级神经系统中,建立起固定的条件反射活动模式。

也就是说,行为影响了思维。

比如你一直习惯在晚上吃东西,那么,在你的头脑中,就会慢慢建立起“宵夜=愉悦”的神经连接。当你强忍不吃时,头脑或身体就会真的感到不舒服。

即动力定型一旦被破坏,就会出现焦躁、愤怒、低落等消极情绪。

这大大颠覆了我们一直以为的“思想指导行动”观念。

所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莱恩·科特尔才说:“你的行为、性格,都是由你最看重的事物塑造而成。”

你认为吃最重要,自然就有贪吃的行为、下不了决心减肥的犹豫性格。

图片来源:pexels02有哪些影响?

跳出减肥的局限,我们以更宽广的视野来看待自动化思维的正反面影响。因为只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它,才能更好地利用它。

1、益处

虽然自动化意味着定性,但定的什么性,最终还是由我们自己决定,因此自动化思维有利有弊。

有益的方面是,它可以节约能量,防止过度自我损耗(egodepletion)。

自我损耗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鲍迈斯特提出。他认为,我们的每一项活动,都要消耗心理能量,就像跑步消耗身体能量一样。

有统计数据表明,日常生活中,习惯性行为占卫生行为的88%,工作行为的55%,体育锻炼的44%,休息时的48%。

当行为发展成自动习惯化时,消耗的能量少,更多的精力就可以用于更复杂的思维活动中。

用开车来比喻的话,老司机的大部分操作,都属于自动驾驶,没怎么费脑子。

因此,越多自动化思维,相应的行为越容易执行,避免了再思考的耗损过程。

比如,当你已经养成规律的运动习惯后,就不会再为要不要去健身房而神伤纠结半天,由此造成的心理煎熬,其实已远远大于实际运动的困难程度。

所以,将文学家杨绛先生的名言微调一下,在减肥圈依然通用:你的问题,在于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图片来源:pexels

2、坏处

自动化思维的缺点也显而易见,主要有以下三大项: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stereotype)也叫定型化效应,是对某人某事的既定不变看法。

当你经常吃火锅串串小龙虾时,就不会觉得玉米西兰花美味,更容易把对后者的负面评价直接映射到减肥的艰难困苦中。

但对健身爱好人士来说,想法恰恰相反,油腻高脂的脆皮五花肉,并不会对他们产生稳定持续的吸引力。

正如情人眼里出西施,一旦自动化思维发展出刻板印象,想要改变,谈何容易。

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Anchoringeffect),指的是人们在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的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让人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想象我们对每种食物,在心里都有一个美味评分系统,并设定了及格线。

比如,对于习惯大鱼大肉的人来说,炸鸡腿的分数肯定比水煮鸡胸肉的分数高得多,一个90分,一个30分;而清炒鸡丝处于可接受的60分。

自动化思维抛下的锚,就相当于这个打分标准。

想植入“水煮比煎炸好吃”这个新思想,相当于要把深种了几十年的锚,从脑海中提起再重新抛下落位,工程难度不小。

不合理信念

自动化思维还会固化不合理信念,主要通过其三个特征带来不良影响:

绝对化要求: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事物怀有必定的信念,常用词为“必须”、“应该”、“一定”等。

比如:我必须吃宵夜,要不然我就睡不着。

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以一概十。

比如:我上次没吃宵夜就没睡着,这次没吃肯定也睡不着。

糟糕至极:认为一件不愿发生的事发生后,其结果必定非常糟糕、是灾难性的,致使自己陷入极端不安的情绪难以自拔。

比如:我没吃宵夜,完了,真的睡不着,完了,没法减肥了,永远瘦不下来了,不该不吃的,起床去吃吧…

自动化的不合理之处,就在于没有意识到想象和实际的差别,任凭错误思维越带越深。

图片来源:pexels03如何避免不良影响

自动化思维,落实到行动上就是习惯问题。

正如《习惯心理学》书中的观点:与我们目标一致的,就是好习惯;与之不相符的,叫做坏习惯。

所以,习惯是个中性词,跟设定的目标相关。如果你的目标不是减重,那么因为贪吃的习惯而长胖2斤,对你来说就不算什么事。

那么,想要改变不良习惯,应该怎么做呢?

坊间传闻“21”这个神奇的数字,认为任何事情只要坚持重复21天,就能养成一个新习惯。

不能说这个传闻是错的,但至少是有前提的。

21天这个概念的最初提出者,本是一名整形外科医生马尔茨,年,他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写成一本畅销书《心理控制论》,书中猜测:一个人在心理上适应自己整形后的容貌改变,大概需要21天的时间。

就此,21天这个猜测数据,开始被广泛传播,渐渐越传越神,直接忽略了领域背景、数据局限、统计范畴等诸多重要因素,最终被错误宣发为:21天脱胎换骨。

最新研究表明,这个时间应是18天到天不等,依新习惯难度而定,且因人而异。

了解完前因后果,我们就要抛弃21天这个不实的时间观念,从三个方面来循序渐进地纠正自动化思维。

图片来源:pexels

1、正念觉察

正念觉察,就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感受和观察自己当下思维中发生的一切,“看到”真实的自己。

当你想吃东西的时候,粗暴地忽略“想吃”的需求,就像把垃圾藏进地毯。表面上垃圾不见了,但实际上还在,并且可能会腐蚀地毯,造成更大的损失。

终有一刻,需求藏不住,爆发狂吃症。

心理专家认为:正确处理心理问题的关键,是将其消除一部分、接纳一部分、升华一部分。

只有先觉察到自动化思维这个部分的存在,才能消除、接纳或升华。

2、拖延

拖延本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带有暗自反抗的潜意识。

比如老板让你干一件事,你本不愿意做,但又不好拒绝,于是便会无形中拖拖拉拉才完成。

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点来反向促进减肥大业,当口腹之欲袭来时,想方设法去做点别的事,让本来自动进食这个动作被中断延迟。

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说:延迟满足感,是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以及在等待中训练自我控制的能力。

自动化思维的对立面,正是控制性思维,把“吃还是不吃”的主动权重新夺回。

3、塑造氛围

心理咨询师陈海贤认为:环境包含大量的线索,特定的环境会刺激出特定的行为。

比如一看书就想睡觉,一躺在床上就想玩手机,一坐在书桌前就脑袋空空。

这些都是环境场的作用,是后天塑造的结果。

也许你在本就困的时候拿起了书,在玩手机的时候顺势躺在了床上,在脑子不转的时候呆坐在书桌前,久而久之,这些气场氛围就与行为产生了固定连接。

因此,我们想培养某个习惯,只需要塑造相应的场。

美美的健身服,象征着飒爽的运动状态;激情四溢的健身房,意味着前凸后翘的好身材。

那么,早早备好装备,到点就冲去开练,让氛围为你助力。

图片来源:pexels04写在文章最后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每个人都有一种改善自身的冲动,一种更多地趋向自我实现的冲动,也都具备这种潜能。

所以别说自动化思维改不了,只在于你想不想改而已。

就像减肥界有句大实话:不是不想减,只是还不够胖。

最后,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一下减肥计划,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初心,即减肥的信念是否合理且坚定:

①制定计划的自发性

②计划的完成度和可操作性

③与身边人的有效联系程度

如果你对皮囊外在并没有太高要求,只要健康快乐就好,那么放弃跟风减肥也没关系。

身材焦虑没必要,心之所向最要紧。

作者:雯鲛

图片来源:pexels.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lanhuaa.com/mlhzp/12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