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诗人学者之于大学的意义

——在吕刚《诗说》座谈会上的发言

宋宁刚

这个座谈是为吕刚老师开的,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工作的一部分——是建大文学院为自己有三十年教龄,教学、研究和创作都卓有成绩的一个老师、学者和诗人开的,也是文学院自我认识、自我观照的一个契机。作为吕老师的同行、朋友和晚辈,我首先对建大文学院此举表示敬意和感谢。

印象中,吕老师一直是个很慢的人。慢有慢的好处。慢慢地走,一眨眼,三十年也过来了。等过的来了,比如一部部新著的出版;没等的也来了,比如今晚,场面如此热闹、让人动情的座谈。

我到西安工作,有四年了。认识吕老师,也四年多了。从过去的四年来看,我觉得吕老师是我在西安城里所见到的戾气最少的人之一(在西安的四年中,我曾遇到不少玩刁耍横、充满戾气,或曰“负能量”的人),也是我遇到的最洋气的人之一(西安这个西部城市、“内陆深处”的城市,从价值观念到审美趣味,都太“土”、太落后),同时,还是我认识的写作者中最少俗名的人之一(西安的写作者从全国范围来看,都应该说为数不少,可是很多人都趋名逐利,作者大于文字,不少人在圈子里只混了个名,笔下文字却没有多少像样的,真正懂文学的更少)。

吕老师的很多特点,其他在座的老师都不同程度地谈到了。以下我只谈两个问题。

一个是吕刚老师对于建大文学院、乃至整个建大文学院有什么意义。我想,至少有四重意义。

第一,吕老师是建大文学院、乃至整个建大的一道风景。

近二十年来,国内高校被打着“科研”旗号的论文、项目、获奖……等事物所宰制。知识分子鲜有能从中挣脱,以保持其“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吕老师也难以幸免。好在他发现自己不擅长这些之后,主动地或者不得已地选择了“退步”和“边缘化”。退而追求自己喜欢的读书、写诗,做一个人文知识分子最基本、也最分内的事。他因此得了清静,也在相对的清静中为自己“塑形”,成就了一个为师者最为本然的样态。

我并不否定“科研”,它当然有自身的意义。对“一格一格降人才”的当下来说,似乎也必不可少。我想说的只是,一个大学,尤其一个大学的人文学科,除了做“科研”之外,总要有一些人,以他的人、以他的生命存在来体现一个人文学者或者一个书生的基本风度。说严重一点,就是在一个人身上外显出他所追求的能够令人尊敬的价值观。同样,一个大学,在“科研”这些硬指标之外,总还要有一些能让学生记住、觉得有意思的老师,有可供学生流传的“故事”和“话头”。按照陈平原教授的说法,后者才是一个大学看不见的“软实力”。对于人文学科来说,即便不是更重要,也是同样重要。在我看来,吕老师就有这样的风度。估计他也是被学生谈论、说道的“传说”最多的老师之一吧。

吕老师有两行诗,刚才王仲生老师也提到了——“姑娘的一双美腿啊/简直要走成两行诗呢”。吕老师看姑娘的美腿是诗,其实年轻的学子们看吕老师,可能也是诗呢!所谓“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亦如是”。吕老师是经得起看、经得起说的。

第二,和沈奇老师常常自嘲是西安财经学院免费的“驻校诗人”一样,吕老师是建大不支付额外费用的“驻校诗人”。

“驻校诗人”,作为一种制度,最早在国外一些大学存在。它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研究之外,更多的是呈现一种文化和精神的引领作用,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制度被引进到国内,也不过是在不多的几所大学出现了“驻校诗人”和“驻校作家”。建大有幸在十多年前请到贾平凹老师做文学院院长,之后又“挖”来吕刚老师任教。后者是没有被公开承认而有其实的“驻校诗人”。这种存在,对于提升一个大学、尤其以理工类见长的大学的人文精神风貌与高标,有着重要作用。

第三,吕老师的文章,正如刚才好几位与会者提到的一样,是有文章学的意义的。他的文章不是枯燥乏味的“科研论文”,而基本上是兴会之作。他的文章的笔法、文气和判断,大致是源于朱光潜、夏志清、汪曾祺等几位先生——在活法上,与汪更近。所以像仵埂老师所讲,他的文学判断不是思想判断和社会判断,更不是意识形态判断。某种意义上说,他是站在文学内部的人。他的文章不蒙人、不诳人,说理透彻,同时因为有随笔气,读来亲切随和,不用正襟危坐,随你趴着读、躺着读……怎么舒服怎么读,很容易就读进去,并且读得人很愉快。就此来说,他的文章对于社会上的读者,更有“摄受力”,学院之外的普通读者们更能从中得到陶养、涵化。

第四,吕老师是建大文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文学传统上的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环节。

像建大这样以工科为主干的大学,实在地讲,人文学的根底比较薄弱。建大文学院建院不过十五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招生不过十四年。对于这样几乎没有什么先天优势的专业,建设的方式之一,是在成立文学院之初,请贾平凹老师做院长。其目的,也是“移栽”来一棵大树,以便建立自己的传统。在五零后的贾平凹之后,六零后的诗人、学者,除储兆文老师外,就是吕老师了。虽然吕老师一直不显山不露水。吕老师、储老师之后,是七零后的贾浅浅、八零后的杨则纬……如此,一个文学创作的传统就形成了,一代又一代的老师们之间的“接力赛”和传承关系就形成了。从这个传统来看,吕老师无疑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中坚”人物。

就中文这个专业来说,建大和沈奇老师与我所在的西安财经学院一样,无法与综合性的大学如西北大学、陕师大相比。从学术研究的积累和发展来看,更是如此。那么,这些院校的中文专业,它的专业特色在哪里?或许就在综合性大学不怎么看得上、或者也无从“培养”的创作实践上。从这一点来看,吕老师及其前前后后的既做研究又搞创作的老师,他们于有意无意间形成的传统就更为可贵。

以上是我说的第一个问题,吕老师之于建大文学院、乃至整个建大的意义。

接下来说第二个问题,吕老师能为还能为建大文学院、乃至整个建大做些什么。

吕老师的《诗说》,如“后记”中所说,是个“合集”,虽然也说了“合”的理由——“诗论”、“诗评”、“诗作”都是有关诗的文字,实际上,和他七年前的上一部书《诗文记忆》一样,是个“杂拌儿”。如此诗文合集,其实有不得已的一面,就是各类文字都写得太少。

所以,我想吕老师接下来可以做的事情,是在上课之外,第一,乘兴再写一些反响非常好的“诗论”文章,然后单独集成一书,就像朱光潜的《诗论》一样,篇幅不大,却掷地有声,独成一面。

第二,每年旅行回来,再努一把力,写一些游记散文,几年之后,集成一书。诗人的散文,一般来说,都是不错的。吕老师的散文,更是具有自己的特色:文字简洁,富于诗意,多有细节,内含幽默,点到为止,多有会心。以吕老师的散文水平,不敢说包揽国内的各项散文大奖,获得半数散文类的各种奖项,我想是不成问题的。这样,也好为建大文学院增添一点荣誉、做一点事。——在座的有写散文、懂散文的老师,当知我所说不假。

第三,陆续再写一些诗,在退休之前,单独出一本诗集,也算给自己写了几十年诗、做了几十年的诗人有一个“交代”。同时,也在成为文学院、乃至整个建大的一道“风景”之外,为自己、为学校做一点“实事”。到时,我们也就有理由再聚到一起,言欢庆祝。

第四,是我和吕老师正在合作写的一本书,因为还没有完成,就不多说了,这本书的“线索”,就埋在《诗说》当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找看。

我要说的就这些。

最后,忽然想到吕老师对《诗说》腰封上的一个错误耿耿于怀。

腰封封底上有一句“那片浅草的低级趣味”,是吕老师的一句诗。这句诗少印了一个字,就是最后的“啊”——“那片浅草的低级趣味啊”与“那片浅草的低级趣味”,只差一个叹词——或者说语气助词,味道却全然不同了。在前者悠长的“啊”里,带有诗人的慨叹和丰富的意涵,一如诗人潇洒的身影;后者少了“啊”,则像是一个严肃、呆板得有些谫陋可笑的判断,与诗相去甚远,与诗人的形象与情愫更是相去甚远。

一字之差,真有千钧之别,千里之差。一个诗人就是这样来掂量词语的轻重取舍的。所谓“文章千古事”,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于此可见。在这个意义上说,吕老师三十年出版三部书,即使不说十年磨一剑,也算得上认真并“高产”了。虽则如此,我们还是期待,吕老师能够“乘胜追击”,再出佳作。

谢谢大家!

年10月22日草

年10月26日改

宋宁刚,80后,陕西岐山人,诗人、哲学博士。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现任教于西安财经学院教,从事诗歌评论及教学工作。著有诗集《你的光》、随笔集《语言与思想之间》。

-----------------------------------------------------------------------

吕刚,陕西长安人。年生。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任教。从事现代诗歌创作、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三十年。著有诗集《秋水那边》、诗文集《诗文记忆》、诗论集《诗说》等。诗作入选《现代小诗三百首》《你见过大海——当代陕西先锋诗选》《新世纪诗典》《长安大歌》等选本。获选年《诗人文摘》首届“年度诗人”。

--------------------------------------------------------------------------

好诗人就在当下

《诗人文摘》,大型诗歌类网刊,成立于年,以报道国内外诗坛新闻、事件及诗歌评论为主。从年开始设立《名诗百家》、《今日诗选》、《经典诗评》等栏目,获得广泛赞誉,年开辟《一首好诗》,已经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诗歌栏目,《终南论坛》将成为中国新的先锋诗学论坛。为纪念中国新诗百年而开辟的新栏目《新诗百年》,于年陆续刊出活跃在当今中国诗坛的诗人作品。

----------------------------------------------------------------------

A艾茜阿笑安琪阿雅阿毛阿水爱松阿B阿斐阿齐阿信阿步白玛央金艾蔻阿月浑子艾蕾尔暗篱阿华阿长

B北塔白月半纳班琳丽百定安白连春冰小狸笨聪班果巴音博罗白左碧碧冰释之白瀚水白恩杰病夫白地

C窗户承宁蔡小敏曹谁沉河陈泰灸陈广德初梅长篙陈克尺涯曹东朝歌柴薪从容陈鸣鸣春树川美陈光宏池凌云翠薇楚雨陈虞陈小素辰水程维曹疏影陈家坪陈跃军草人儿陈忠村陈荣来车前子程小蓓曹五木陈人杰曹国英车邻陈惠芳崔俊堂陈绍陟陈黎蔡疏池沫树敕勒川川河陈可抒陈崇正

D朵拉刀把五大卫大解朵渔大友达达(女)达达(詹黎平)杜涯狄芦大枪狄金斯灯灯代薇呆呆杜绿绿丁成董卫华东篱缎轻轻戴潍娜窦凤晓丁白董卓武但薇邓朝晖邓翔段家永段光安丁南强丁当杜马兰董喜阳朵孩董玮

E俄尼·牧莎斯加

F傅一清冯晏冯娜风铃子扶桑方文竹风重樊樊符马活范蓉发星飞沙芳竹非亚付海平扶摇

G郭红云郭金牛古剑宫白云高亚斌郭建强龚璇古筝顾北古马高小雅谷禾顾红歌兰刚杰索木东龚学敏嘎代才让高短短郭力家郭辉古沙子宫哲龚盖雄管一古冈谷冰

H黄灿然韩文戈海乐还叫悟空花语韩东黑多海湄何小竹黑马韩玉光黑骆驼胡翠南胡弦黄梵胡续冬海男洪烛韩庆成昊飞泓湖北青蛙黑大春何三坡胡桑黄礼孩黄沙漫步黄玲君黄运丰何冰凌胡亮平洪朝晖汗漫韩宗宝旱子韩甫霍竹山侯马寒烟黑枣胡玥韩高琦虹影寒烟淡淡胡冬何建永海地还非胡澄

J江琪琪静子金指尖蒋德明荆棘江非吉祥女巫江一郎吉木狼格简宁焦窈瑶姜涛敬丹樱涧星江离姜桦姜念光蒋志武津渡姜庆乙吉尔霁晨京不特茧衣敬文东简芯峻刚行者姜崴荣金铃子锦绣贾浅浅

K坤明空也静可可西柯健君康雪克文苦楝树

L燎原绿袖子李富元刘平平赖廷阶卢辉吕刚罗广才梁山柳风路也蓝蓝落葵雨人李元胜李德武李志华雷平阳刘西英刘亚丽李文武老巢刘苏倮倮路男蓝光浪子一枚乐冰罗凯老德流泉林耀琼李明月兰雪李笠李南懒懒李婵娟李云枫李轻松蓝野离原林以茉李浔立杰鲁西西离离刘术香鹿曼儿林雪陆辉艳陆忆敏琳子李国富刘立杆林新荣鲁蕙李点吕约刘涛李唱白林雪潞潞罗雨蓝星儿李晃林国鹏李一苇刘春潮冷眉语里所林燕如刘丽朵冷霜刘川陆燕姜蓝雁赖微李建新刘欢黎衡李建明落莎雷武铃刘又青卢卫平鲁娟蓝角罗羽冷先桥梁积林林子懿李见心洛白李云刘希全梁小斌凌翼李傻傻刘东灵李双路攸宁李寒梁兄李树侠楼河李敢李涵凇李红旗李浩吕露莱明龙青刘二曼刘泽球吕小春秋林火火李志勇老四蓝马廖亦武刘漫流刘卫李琬路军锋洛古莱耳冷雨桑立原依依李荼绿夭梁书正李桐刘棉朵刘小雨刘鸿

M梅老邪马永波马行马时遇莫莫苗波麦冬孟凡果马维驹梅尔牧雨梅苑飞雪莫小邪穆晓禾马累莫卧儿马海轶毛子莫非马铃薯兄弟木寻木棉古丽麦萨梅心素颜牧斯马豌豆梦冉孟浪明迪米绿意木夜马晓康木耳马汉宁眉子

N南南千雪聂权娜仁琪琪格暖玉牛庆国鸟乌乌泥马度能水那萨牛子文聂也南子牛慧祥南人南蛮玉宁明牛波纳兰容若农子倪志娟

O欧阳江河欧阳关雪

P彭一田皮旦庞培潘桂林盘妙彬庞余亮彭浣尘

Q秋水琼瑛卓玛秋水黛儿丘树宏启鸿青蓝格格晴朗李寒浅予钱旭君祁国青海湖泉子邱籽齐伟乔桥起伦清平邱志君钦丽群秦三澍千叶秦雪雪

R若荷影子润生冉冉若非若颜阮雪芳冉乔峰

S沈奇孙梧宋宁刚守望黎明孙成龙沈彩初三犁索菲上官朝夕宋娟树才宋晓杰黍不语沙戈苏笑嫣施世游施玮沈向阳宋琳水田宋尾沈苇苏浅似弘史雷鸣舒丹丹桑克三远孙家勋宋晓贤苏丰雷三色堇石乐石生苏瓷瓷孙磊沙金沈鱼苏黎沈娟蕾单永珍碎岁苏历铭苏格宋北丽尚仲敏瘦西鸿竖盛兴邵纯生宋炜石光华苏枍北桑子苏若兮沙里途伤水孙担担十五岚宋晓婷桑眉

T太白酒桶谭克修唐亚平唐绪东邰筐唐曼谈雅丽唐果汤养宗陶春霞天岚唐诗甜河屠国平谭延桐唐月唐力谭红霞妥清德涂拥凸凹天然石陶春田荞唐丹鸿铁梅甜河

W王小妮王桂林王久辛王晓波王九城维摩逸风武靖东吴世莲吴向阳王夫刚吴兵王胡子吴少东邬霞王敖吴玉垒武强华巫昂吴投文乌青王林燕微雨含烟文峰王小程吴勇霞魏菡王雪莹万重山万夏文生吴银兰王旭胜王馨梓王寅王崇党王黎明巫小茶王太文韦锦王步成吴涛王学芯吴晨骏王雨之王彦山王艾韦白苇欢武陵米兰万小雪王文海文立冰

X向以鲜雪松西川小安雪克昔之兰昔小布头杨北城杨培仙肖开愚叶匡政薛振海肖黛徐乡愁响马堂肖今徐俊国小引小海徐小爱克斯小葱辛泊平杏黄天谢湘南西棣项美静晓音熊焱解非谢鹤仁熊曼徐南鹏小荒歆儿席亚兵萧沉夏宇笑嫣语小鱼木语西渡谢银恩席玉强熊游坤夏吟薛贞徐芜城席永君谢虹

Y杨克雁西湮雨朦朦仪桐尹远红玉珍一念鹰之虞千野杨黎于坚雨倾城衣米妮子杨键一江育邦杨廷成月色江河尹丽川叶丽隽宇向俞心樵余幼幼鱼鱼远洋远村杨方羽微微尤克利袁绍姗杨炼杨小滨伊蕾杨洋叶舟杨汉年月光雨荷严小妖袁永苹哑石余子昧叶菊如颜儿于贵峰月牙儿杨谨杨志学夭夭余真雨田颜小鲁宇舒杨晓民余千千杨梓叶晔闫永敏苑希磊影白姚辉尹宏灯于贞志叶玉琳姚江平云岑砚青原筱菲颜彦杨章池杨华阎志月宛初也果衣米一易小倩

Z周公度张军峰芷妍赵剑华之道周瑟瑟周占林宗小白张琳走召赵书萱邹赴晓邹小雅张建新臧海英郑小琼赵丽华仲诗文张执浩张晶邹宴张立赵目珍赵俊赵思运竹丫子张小美子梵梅张漫青庄凌周亚平张然曾瀑张义先周琦周冬梅扎西才让张雨丝张作梗郑单衣左安军张祈张子选张会勤周园园朱建业泽婴张岩松张小静左拾遗曾蒙祝凤鸣周瓒朱朱张耳止语朱文周伟驰张鞍荭张牧笛张存己赵元苍赵野张卫东邹晓慧张万新张联朱巧玲

----------------------------------------------------------------------

之道,本名王金祥,《诗人文摘》主编,《之道说寺》栏目主持,现居西安。作品见《诗刊》《星星》等诗歌刊物、年选及北京地铁,著有诗集《我拣到了铜》、《一根漂浮的石柱》等五部,主编《长安大歌》(陕西优秀诗歌作品选)。新作有《之道礼佛记》、《咖啡园》、《平壤记事》、《赵小娟的烦心事儿》等,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法、日、韩、印尼等语。参加第32届(以色列)、33届(马来西亚)、36届(捷克)世界诗人大会。

----------------------------------------------------------------------

宋宁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lanhuaa.com/mlhzp/6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