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921/4478493.html
本草传统的性味归经固然是中医药的基本原理,但本草现代研究的药理学实验,不仅对中医组方具有对症治疗意义,而且更加从科学角度认识本草。初学太毉者,当仔细斟酌。

四气药理

四气的物质基础研究。对药性与成分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发现凡含有挥发油类的中药,其性多温热;含有皂苷、蒽苷等苷类成分及薄荷脑的中药,其性多寒凉。热性中药总蛋白含量一般明显高于寒性中药总蛋白含量。测定0味典型道地寒性与热性中药总糖含量,结果发现热性中药的总糖含量均值几乎是寒性中药的倍。中药的寒凉性质与所含物质的分子量有关。一味中药含有众多化合物成分,但并非所有成分都是活性成分,中药主要活性成分分子量在50Da以下者多表现为温热药性,而主要活性成分分子量在50Da以上者多表现为寒凉药性。药物所含活性成分分子量越大,其寒性系数也越大。温热药如附子、乌头等均含有的有效成分去甲乌药碱可能是多种温热药性的物质基础,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率、扩张血管等药理作用。无机盐类中药的结晶水是此类中药产生寒凉性质的重要因素。寒凉性中药一般具有解热、镇静、降压、抑菌作用等共同药理效应,如黄芩碱、小檗碱等成分均有这种作用,认为这些有效成分是中药寒凉性的物质基础。温热药含锰量显著高于寒凉药,但铁含量显著低于寒凉药;寒凉药和温热药钾含量均显著高于平性药。量子理论认为,中药之所以有四气,其根本在于所含的化学元素具有寒、凉、温、热四性;一般说来给出电子为碱为寒凉,接受电子为酸为温热。酸碱有强弱之分,故有四性,酸碱平衡者即为平性。研究者对个常用中药四气和五味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温热药中辛味最多(包括兼有他味者),占69.3%;甘味次之,占9.4%。平性药中甘味最多,占55%;辛味次之,占7%。寒凉药中苦味最多,占53.3%;甘味次之,占33.7%;辛味居三,占4%。辛味药多温热,纯辛药中温热药占8.5%,寒凉药只占7%。苦、咸药多寒凉,纯苦药中76.3%为寒凉药,仅7.5%为温热药;纯咸药中61.1%为寒凉药,.%系温热药。酸、甘药则温热与寒凉相近,纯甘药中40.9%为寒凉,3.9%为温热;酸味药中44.4%为温热,.%为寒凉。中药有效成分对人体的蛋白质组、激素等可产生作用,进而影响到基因组的调控性能及整体性,热性和温性可以激发基因组的活性,增强基因组的演化功能,促进内分泌等;寒性和凉性则相反。故认为中药四气的现代科学内涵是兴奋(热性)和抑制(寒性)作用,基因组是反映中药药性四气的重要因素。生物热动力学、系统生物学也用于中药四气的现代本质研究。前者认为中药药性功能实质上是中药与生物机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对这些相互作用发生的变化和转移采用热力学方法(如微量量热学)进行检测,并用热力学第二定律加以刻画,从而揭示中药四气的现代科学内涵。另有通过14C--脱氧葡萄糖及放射自显影法研究中药“四性”,结果表明中药四性的寒热温凉之间并不只是作用程度的量的差别,还包含作用于不同组织器官的质的差别。总而言之,中药四气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既要从四气来源的角度研究四气的现代基础,更应注意与相关学科如物理化学、植物学、生物学、遗传学、统计学等紧密联系,多层次、多学科交叉、多因素、多靶点、动态研究

五味药理

中药通过五味-五类基本物质作用于疾病部位,产生药理作用,从而调节人体阴阳,扶正祛邪,消除疾病。即五味-功效-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四者之间存在一定规律性。

辛 

辛味药主要分布于芳香化湿药、开窍药、温里药、解表药、祛风湿药及理气药中。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健胃、化湿、开窍等功效。以上功效与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发汗、解热、抗炎、抗病原体、调整肠道平滑肌运动等作用相关。如理气药大多味辛,主要通过挥发油对胃肠运动具兴奋或抑制作用而产生理气和胃的功效,如青皮、厚朴、木香、砂仁等抑制胃肠道平滑肌,降低肠管紧张性,缓解痉挛而止痛;枳实、大腹皮、乌药、佛手等则兴奋胃肠道平滑肌,使紧张性提高,胃肠蠕动增强而排出肠胃积气;有的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吸收机能,制止肠内异常发酵,具有芳香健胃祛风作用,如藿香、白豆蔻、陈皮等。解表药中辛味药占88.9%,大多含芳香刺激性的挥发性成分,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扩张皮肤血管,促进微循环及兴奋汗腺使汗液分泌增加,从而起到发汗、解热作用。麻黄、藁本、柴胡的挥发油成分还具有抗病毒作用。在种常用中药中,辛味药种。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等,所含挥发油是其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如常用的芳香化湿药均为辛味药,其共同的特点是都含有芳香性挥发油。厚朴、广藿香、苍术、佩兰、砂仁含挥发油分别为1%、1.5%、1%~9%、1.5%~%和1.7%~3%;白豆蔻、草豆蔻和草果也含挥发油。常用的开窍药均为辛味药,除蟾酥外也主要含有挥发油。从各元素的均值来看,辛味药的锌含量显著低于咸味药,钙含量显著低于苦味药。因此,低锌、低钙可能是辛味药潜在的元素谱征。.甘 甘味药的化学成分以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等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成分为主,无机元素总平均值列五味中的第二位,镁含量较高。甘味药主要分布在补虚药、消食药、安神药和利水渗湿药中。甘能补、能缓、能和,具有补虚、缓急止痛、缓和药性或调和药味等功效。甘味补益药能补五脏气、血、阴、阳之不足,具有强壮机体、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凡是含有多糖类成分的中药(包括甘味药)均可影响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甘味药还能缓和挛急疼痛,调和药性,如甘草所含甘草酸和多种黄酮类成分都具有缓解平滑肌痉挛、“缓急止痛”的作用,具有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解毒等作用。甘味药具有增强或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神经系统、抗炎、抑菌、缓解平滑肌痉挛等作用。3.酸 酸味药数量较少,在常用的4种酸涩药味中,单酸味者有16种,单涩味者有14种,酸涩味者有1种。单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常见中药中的有机酸有脂肪族的二元多脂羧酸、芳香族有机酸、萜类有机酸等;单涩味药主要含鞣质,酸涩味药也含有大量的鞣质,如五倍子含60%~70%,诃子含0%~40%,石榴皮含10.4%~1.3%。酸味药无机元素的总平均值最低,其中Na、Fe、P、Cu、Mn、Mg含量均低于咸、甘、辛、苦味药,尤以Fe含量最低。酸味药主要分布于收涩药和止血药中,具有敛肺、止汗、涩肠、止血、固精、止泻的功效。有机酸和鞣质具有收敛、止泻、止血、消炎、抑菌等药理作用。酸涩药诃子、石榴皮、五倍子等含鞣质较高,通过与组织蛋白结合,使后者凝固于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层,从而减少有害物质对肠黏膜的刺激,起到收敛止泻的作用;若鞣质与出血创面接触,由于蛋白和血液凝固,堵塞创面小血管,或使局部血管收缩,起止血、减少渗出的作用。马齿苋、乌梅等通过抑杀病原微生物发挥收敛作用,且乌梅的抑菌作用与其制剂呈酸性有一定关系,如将其制剂调至中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强度则减弱一半。4.苦 苦味药主要分布在涌吐药、泻下药、理气药、清热药、活血药和祛风湿药中。苦能泄、能燥,具有清热、祛湿、降逆、泻下等功效。常用中药中苦味药有种。苦味药主要含生物碱和苷类成分,其次为挥发油、黄酮、鞣质等。苦味与抑菌、抗炎、杀虫、平喘止咳、致泻、止吐等作用相关。如清热药中的苦寒药黄连、黄芩、黄柏、北豆根、苦参等均主要含生物碱,皆具有抑菌、抗炎、解热等作用;栀子、知母等主要含苷类成分,具有抑菌、解热、利胆等作用。另外,50种有毒中药中苦味药占46%(3种),在中药五味中占有较高比例,应引起注意。苦味药无机元素总平均值居五味中第四位,钙含量高于辛味药,锂含量高于咸味药,因此,高锂、高钙可能是苦味药功效的物质基础。5.咸 咸味药数量较少,主要分布在化痰药和温肾壮阳药中,多为矿物类和动物类药材。咸能软、能下,具有软坚散结或泻下等功效。咸味药主要含有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咸味药的咸味主要来源于碘和中性盐所显示的味,除氯化钠外,还有氯化钾、氯化镁和硫酸镁等,如昆布、海藻含碘,芒硝含硫酸钠等。现代研究表明,以上功效与抗肿瘤、抗炎、抑菌、致泻、影响免疫系统等作用有关。芒硝因含有多量硫酸钠,而具有容积性泻下作用。昆布、海藻因含有碘,故用于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温肾壮阳药中咸味药占有相当比例,例如鹿茸、海马、蛤蚧等。富含无机元素是咸味药的突出特征,而高铁、高锌、高钠、低锂是咸味药的元素谱征或本质属性,咸味药的高铁、高锌、高钠是其功效的物质基础。6.五味的物质基础研究。不同的化学成分可能是中药辛、甘、酸、苦、咸五味的物质基础。中药的“味”取决于其所含有机物质和无机元素的含量与种类。富含无机元素是咸味药的突出特征,而高铁、高锌、高钠、低锂是咸味药的元素谱征或本质属性,与“动物和海产品是咸味药的主要来源”及“无机盐是咸味药的重要组成成分”相一致。咸味药的高铁、高锌、高钠含量正是该功效的物质基础。辛味药所含无机元素的总平均值仅次于咸味药,居第二位,从各元素的均值来看,辛味药的锌含量显著低于咸味药,钙含量显著低于苦味药;低锌、低钙可能是辛味药潜在的元素谱征。甘味药无机元素总平均值列五味中第三位,镁含量较高。苦味药无机元素总平均值居五味中第四位,钙含量高于辛、锂含量高于咸,高锂、高钙可能是苦味药功效的物质基础。酸味药的无机元素总平均值最低,其中Na、Fe、P、Cu、Mn、Mg含量均低于咸、甘、辛、苦味药,其中尤以Fe含量最低。对18种中药的微量元素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平性药中Mn含量低;咸味药中Zn、Cu、Fe较其他药味高,其中Zn有显著差异;辛味药的Zn与甘味药的Zn,咸味药的Cu与苦味药的Cu,辛味药的Mn与甘味药的Mn均有显著差异。在稀土元素含量水平上,辛、甘味药均显著高于苦味药,稀土元素含量与中药辛、甘、苦味可能具有更密切的关系。中药五味及其有效成分与消化系统毒性还有一定的相关性:消化系统的毒性主要集中于五味属性中苦、甘、辛类药物;肝毒性主要集中于五味属性中苦、辛两类药物;具苦、辛味的两类药物的神经系统毒性发生率明显偏高。呼吸系统

  1.止咳:百部、枇杷叶、前胡、杏仁、桃仁、款冬花、麦冬、车前子、五味子、秦皮、马兜铃、紫花杜鹃、小叶枇杷、满山红、丝瓜藤、矮地茶、暴马子、石苇、棒棒木、棉花根等。

  .祛痰:桔梗、远志、半夏、南星、前胡、浙贝母、天竺黄、栝楼、竹沥、马兜铃、海浮石、海蛤壳、皂角、紫菀、枇杷叶、陈皮、射干、白芥子、丝瓜藤、鼠曲草、满山红、紫花杜鹃、小叶枇杷、矮地茶、暴马子、棉花根等。

  3.平喘:麻黄、杏仁、洋金花、地龙、冬虫夏草、石苇、浙贝母、蚤休、侧柏叶、沉香、紫苏、胡桃肉、灵芝、芸香草、白果等。

  循环系统

  1.强心:人参、附子、黄芪、桂枝、生地、麦冬、玉竹、女贞子、莲心、紫草、白头翁、北五加皮、枳实、灵芝、木通、葶苈子、麝香、五味子、牛黄、蟾酥、山楂等。

  .扩张冠脉:参三七、丹参、毛冬青、葛根、川芎、栝楼、汉防己、银杏叶、白菊花、灵芝、鱼腥草、泽泻、桑寄生、红花等。

  3.降血压:清热降压,夏枯草、黄芩、菊花、草决明、青葙子、木贼草、栀子、黄连、黄柏、地骨皮、马兜铃、葛根、青木香、黄瓜秧、莲心、野菊花、三棵针、龙葵等;凉血降压,丹皮、大蓟、小蓟、元参、地榆、槐花、羚羊角等;镇惊降压,钩藤、地龙、全蝎、白蒺藜、罗布麻叶、猪毛菜等;祛风降压,白蒺藜、豨莶草、秦艽、独活等;活血降压,生山楂、川芎、红花、丹参、益母草、茺蔚子、鸡血藤等;利湿降压,车前草、玉米须、蚕沙、荠菜、木通等;补益降压,黄芪、党参、黄精、玉竹、元参、肉苁蓉、桑寄生、杜仲、牛膝、仙灵脾等。

  4.增强毛细血管弹性:槐花、白茅根、连翘、黄柏、黄芩、秦艽、柴胡、黄芪、土大黄、龙骨等。

胃肠系统

  1.助消化:生姜、葱白、紫苏、桂枝、陈皮、神曲、麦芽、山楂、砂仁、蔻仁、藿香、丁香、肉豆蔻、鸡内金、石斛、菖蒲、五味子、金樱子、大黄、黄连、龙胆草等。

  .促进胃肠蠕动:桂枝、生姜、鸡内金、丁香、枳实(壳)、陈皮、草豆蔻、肉豆蔻、大黄、槟榔、大腹皮、瞿麦等。

  3.抑制胃肠蠕动:赤芍、白芍、乌梅、孩儿茶、山萸肉、金樱子、菖蒲、五灵脂、洋金花、乌药、黄芩、老鹳草等。

  4.制酸:乌贼骨、煅瓦楞、煅鸡弹壳、枯矾、煅牡蛎等。

  5.增加胃酸:乌梅、五味子等。

  6.泻下:大黄、二丑、商陆、芫花、火麻仁、郁李仁等。

  7.止泻:白矾、赤石脂、金樱子、白头翁、五倍子等。

肝胆系统

  1.保护肝脏:黄芪、党参、白术、枸杞子、大枣、灵芝、当归、丹参、茵陈、败酱草、金银花、连翘、柴胡、黄精、地黄、白矾、甘草等。

  .降酶絮:五味子、茵陈、败酱草、灵芝、龙胆草、黄连、黄柏、垂柳叶、垂盆草等。

  3.利胆退黄:栀子、郁金、姜黄、柴胡、茵陈、败酱草、金钱草、木贼草、乌梅、黄芩、黄连、黄柏、大黄、芒硝、海金砂、秦艽、威灵仙、豨莶草、小蓟、玉米须、广木香、香附等。

  4.排石:金钱草、郁金、芒硝、鸡内金、马鞭草等。

  5.抗脂肪肝:泽泻、何首乌、黄精、柴胡、郁金、生山楂、连翘、白矾等。

  6.软缩肝脾:丹参、三棱、莪术、鳖甲、穿山甲、白芍、郁金、川楝子、夏枯草、柴胡、水红花子、马鞭草、半支莲、垂柳叶等。

血液系统

  1.增加红细胞:人参、党参、鹿角、鹿茸、紫河车、鸡血藤、何首乌、阿胶、丹参、牛黄、龙眼肉、灵芝等。

  .增加白细胞;党参、丹参、鸡血藤、穿山甲、麝香、五灵脂、灵芝等。

  3.保护血小板;仙鹤草、白芨、商陆、黄柏、大黄、三七、牛西西、水牛角、花生衣、灵芝等。

  4.止血:生地、茅根、地榆、槐花、侧柏叶、大蓟、白芍、蒲黄、茜草、仙鹤草、紫珠草、旱莲草、三七、贯众、龙骨、白芨、阿胶、荠菜、露蜂房等。

  5.抗凝血:水蛭、海藻等。

泌尿系统

  1.利尿:麻黄、香薷、知母、淡竹叶、茯苓、黄芩、泽泻、车前子、木通、瞿麦、茅根、黄芪、白术、连翘、苦参、秦皮、琥珀、棉花根、半边莲、玉米须等。

  .排石:琥珀、海金砂、金钱草、郁金、鳖甲、胡桃肉、鸡内金等。

神经系统

  1.兴奋作用:人参、黄芪、五味子、白芷、麝香等。

  .镇静安神;灵芝、朱砂、枣仁、合欢、丹参、茯苓、莲心、钩藤、蝉衣、龙骨、牡蛎、败酱草、天麻、蚤休、洋金花、棉花根、酸枣树根等。

  3.抗惊厥:全蝎、蜈蚣、僵蚕、地龙、天麻、钩藤、羚羊角、牛黄、天南星等。

  4.镇痛:川乌、草乌、洋金花、细辛、香附、米壳、汉防己、元胡、灵芝等。

内分泌系统

  1.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人参、附子、乌头、甘草、五加皮、秦艽等。

  .性激素样作用:仙灵脾、紫河车、蛇床子、鹿茸、附子、人参、鹿角胶等。

抗菌作用

  1.抗葡萄球菌:金银花、连翘、野菊花、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紫花地丁、败酱草、红藤、蚤休、黄芩、黄连、大黄、苦参、夏枯草、白头翁、地榆、知母、丹皮、赤芍、孩儿茶、五味子、诃子、五倍子、鱼腥草、穿心莲、鹅不食草、虎杖、葎草、鸭跖草、龙葵等。

  .抗链球菌:金银花、连翘、黄芩、黄连、大黄、紫花地丁、夏枯草、知母、天冬、天花粉、栝楼、五味子、诃子、小蓟、茵陈、穿心莲、救必应、鹅不食草等。

  3.抗肺炎双球菌:连翘、黄连、大黄、紫花地丁、大蒜、栝楼、诃子、穿心莲等。

  4.抗脑膜炎双球菌:黄连、龙胆草、板蓝根、大青叶、地榆、蚤休等。

  5.抗肺炎杆菌;大青叶、青黛、菊花、白芍、乌梅、五味子、地榆等。

  6.抗百日咳杆菌;黄连、黄芩、知母、白芍、金银花、连翘、百部、白芨、丹皮、夏枯草、大蒜、三棵针、穿心莲、半支莲、鹅不食草等。

  7.抗白喉杆菌:生地、丹皮、土牛膝根、连翘、黄柏、大黄、野菊花、蚤休、白芍、甘草、诃子、小蓟、栝楼、孩儿茶、侧柏叶、槐花、葎草等。

  8.结核杆菌:冬虫夏草、射干、百部、白芨、黄芩、夏枯草、啤酒花、葎草、鱼腥草、黄连、黄柏、地榆、大蒜、紫菀、款冬花、地骨皮、白果、白芍、厚朴、金银花、连翘、石榴皮等。

  9.抗绿脓杆菌:连翘、黄芩、夏枯草、丹皮、元参、蒲公英、紫花地丁、白头翁、仙鹤草、石榴皮、诃子、五倍子、五味子、孩儿茶、乌梅、穿心莲、虎杖、救必应等。

  10.抗痢疾杆菌;黄连、大黄、苦参、大蒜、马齿苋、百部、蒲公英、紫花地丁、丹皮、知母、赤芍、连翘、蚤休、丁香、孩儿茶、诃子、五倍子、地榆、石榴皮、老鹳草、鬼针草、三棵针、铁苋菜、葎草、辣蓼、穿心莲、厚朴等。

  11.抗大肠杆菌:大蒜、连翘、地榆、黄芩、马齿苋、苦参、赤芍、槐花、厚朴、石榴皮、明矾、五倍子、乌梅、红藤、鸭跖草等。

  1.抗伤寒杆菌;金银花、连翘、地榆、川芎、厚朴、知母、大蒜、黄连、黄精、苦参、马齿苋、三棵针、地锦草、虎杖、龙葵等。

  13.抗变形杆菌:诃子、大黄、川芎、厚朴、丁香、孩儿茶等。

  14.抗炭疽杆菌;大黄、黄连、黄柏、青黛、天冬、丁香、艾叶、大蒜等。

  15.抗布氏杆菌:黄连、丁香等。

  16.抗鼠疫杆菌:金银花、连翘、黄芩、百部、白果、丁香等。

  17.抗麻风杆菌:苍耳子、大枫子、穿心莲、皂角刺、大黄、乌梢蛇、葎草等。

  18.抗霍乱弧菌:黄芩、黄连、大黄、连翘、金银花、丹皮、知母、大蒜、百部、地榆等。

抗病毒作用

  1.抗流感病毒: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青黛、鱼腥草、桑寄生、贯众、紫草、蚤休、野菊花、麻黄、桂枝、香薷、牛旁子、青蒿、紫苏、射干、黄芩、黄连、藿香、佩兰、生侧柏叶、虎杖、大黄、槟榔、赤芍、老鹳草、薄荷、矮地茶、甘草等。

  .抗腮腺炎病毒: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鹅不食草等。

  3.抗乙脑病毒:大青叶、板蓝根、贯众、鸭跖草等。

  抗寄生虫

  1.抗蛔虫:苦楝根皮、使君子、南瓜子、鹤虱、萹蓄、乌梅、石榴皮等。

  .抗蛲虫:苦楝根皮、使君子、贯众、榧子、鹤虱、大蒜、鸦胆子、雷丸、石榴皮等。

  3.抗绦虫:南瓜子、槟榔、雷丸、榧子、贯众、鹤虱、鸦胆子等。

  4.抗钩虫:槟榔、贯众、雷丸、榧子、石榴皮等。

  5.抗血吸虫:马鞭草、花椒、南瓜子、榧子、小茴香等。

  6.抗阿米巴原虫:防己、白头翁、鸦胆子、马齿苋、苦参、秦皮、黄连、地锦草、铁苋菜等。

  7.抗疟原虫:青蒿、常山、草果、马鞭草、豨莶草、柴胡、仙鹤草、鸦胆子、苍术、猫眼草、黄荆叶等。

  8.抗阴道滴虫:生姜、薄荷、白头翁、苦参、蛇床子、苦楝根皮、鸦胆子、萝卜汁、大蒜、桃树叶等。

  抗癌作用

  1.抗食道癌:急性子、黄药子、核桃树皮、石打穿、龙葵、葵树子、半支莲、菱壳、蟾皮、麝香、卤硷、菝葜(baqia)、蜣(qiang)螂、守宫、鬼针草、白屈菜、白英、白毛藤、断肠草、荸荠(biqi)、鸭跖草、瞿麦根、鸦胆子、黄毛耳草等。

  .抗胃癌:山豆根、核桃树枝、望江南、半支莲、白屈菜、栝楼、仙人掌、菱壳、喜树、蛇莓、龙葵、黄药子、急性子、菝葜、苡仁米、石打穿、糯(nuo)稻根、荸荠、黄毛耳草、半边莲等。

  3.抗肝癌:山豆根、旱莲草、败酱草、僵蚕、守宫、蟾皮、白英、龙葵、葵树子、铁树叶、半支莲、石上柏、垂盆草、藤梨根、石见穿、喜树、猪殃殃、水红花子、玉簪花、斑蝥等。

  4.抗肠癌:白花蛇舌草、黄药子、半边莲、喜树、半支莲、守宫、蜈蚣、栝楼、菝葜等。

  5.抗肺癌:石上柏、核桃树枝、葵树子、白英、半支莲、铁树叶等。

  6.抗鼻咽癌:葵树子、石打穿、菝葜、蛇莓、石上柏、垂盆草等。

  7.抗甲状腺癌:核桃树枝、天葵子、水红花子等。

  8.抗乳腺癌:蚤休、菱壳、天葵根、栝楼、山慈姑、生蟹壳、地榆、陈南瓜蒂、核桃树枝、蜂房、蒲公英、藤梨根、猪殃殃、土贝母、玉簪花、龙葵、半边莲、木芙蓉等。

  9.抗宫颈癌:山豆根、乌头、白花蛇舌草、白毛藤、蜀羊泉、核桃树枝、生苡米、槐角、菱角、墓头回、守宫、蟾蜍、麝香、黄药子、白英、紫参、龙葵、皂角、蛇莓、卤硷等。

  10.抗绒毛膜上皮癌:紫草、葵树子、石上柏、守宫、皂角等。

  11.抗皮肤癌:农吉利、苍耳等。

  1.抗白血病:山豆根、甘草、喜树、葵树子、雄黄、猪殃殃等。

  13.其他:漏芦、鬼箭羽、乌梅、蜂房、全蝎、蟾酥、斑蝥、白砒、孩儿茶、红花、防己、阿魏、忍冬藤、毒蛇、苦参、昆布、海藻、黄连、黄柏、椿根白皮、佛甲草、秋水仙、夏枯草、毛莨、白芍、常山、长春花、土鳖虫等。

  其他

  1.降低血糖:知母、地黄、枸杞子、黄精、元参、山萸肉、葛根、地骨皮、人参、黄芪、苍术、白术、山药、茯苓、泽泻、天冬、麦冬、玉竹、黄连、黄柏、天花粉、五倍子等。

  .降低血脂:金银花、何首乌、泽泻、郁金、车前草、生山楂、银杏叶、黄精、人参、杜仲、芹菜根、桑寄生、昆布、海藻、甘草、毛冬青、国梧桐、草决明、灵芝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lanhuaa.com/mlhzp/9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