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阈下的地名ldquo洋化
摘要 城市洋地名泛滥,以楼盘名“洋化”最为突出。地名“洋化”给城市形象带来了不利影响:丧失了城市的个性,阻断了文化的传承,破坏了城市的语言生活,影响了市民的交通生活。其成因在于:国民在文化上不够自觉、自信;西方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侵蚀不可低估;政府对地名文化建设的重视不够;法律监管力度不强。对此我们建议:增强文化自信,突出民族特色;遵循命名原则,确保科学规范;加强规划意识,依规依法命名;引导大众参与,实施柔性管理。 关键词地名规划;文化自信;地名“洋化”;成因分析;解决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不少地名因此发生了变化。然而,地名命名混乱问题日益凸显,尤以地名“洋化”问题最为突出。2016年4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批评国内洋地名泛滥,破坏地方文化传承,可见地名“洋化”问题的严重程度。地名是城市的重要标志,记录着城市发展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文化传播的载体。洋地名的泛滥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危害,在某种意义上也折射出国人文化的不自信。 当前,提高文化自信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建人文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地名命名蕴含中华文化气息,是践行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规范有序的地名环境有利于城市语言生态建设,“关乎社会的和谐,甚至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因而必须清理整治洋地名乱象,对地名进行规划,逐步建成完善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以适应城市的发展要求,彰显城市的文化特色。本文通过百度地图、搜房网、田野调查等多种渠道考察了国内一些城市的居民区、大型建筑物和街路名称的“洋化”现象。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地名“洋化”的成因,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01 地名的构成与分类 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定的社会群体赋予特定方位或地域范围的专有名称。地名不仅具有表层的指位功能,还具有深层的信息载体功能,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在国家治理、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国防建设和国际交往等方面广泛发挥着重要作用。”地名的语词结构一般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构成,通名是“用来区分地理实体性质类别的词”,专名表示该地理实体的特征。如,“天安门广场”,“天安门”是专名,“广场”是通名。“专名+通名”是城市地名的主要词汇结构形式,还有两种结构形式是在此结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是“专名+通名+通名”型,即“专名+通名”结合成一个新的专名与通名构成地名。如,“黄河路”,专名“黄”与通名“河”结合成“黄河”与另一个通名“路”构成“黄河路”;二是零形式的通名,即省略了通名或没有通名。省略的例子如,“海淀区”可省略通名“区”,直接称“海淀”,这类地名的专名一般是非单音节;没有通名的例子如,“五棵松”“蒲黄榆”“金台夕照”等。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地名进行不同的分类。按照地名所指代地理实体的基本属性来划分,地名分为自然地理实体和人文地理实体两类。自然地理实体门类分为海域,水系,陆地地形;人文地理实体门类分为行政区域及其他区域,居民点,具有地名意义的交通运输设施,具有地名意义的水利、电力、电信设施,具有地名意义的纪念地、旅游胜地和名胜古迹,具有地名意义的单位,具有地名意义的建筑物、构筑物。本文所探讨的地名主要指人文地理实体门类中居民地名称、具有地名意义的建筑物等名称。 02 地名“洋话”现象考察 目前许多城市遍布着洋地名,“维也纳”“威尼斯”“曼哈顿”“夏威夷”随处可见,以洋名命名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其中,楼盘名“洋化”现象最为突出。本文以楼盘名为例,考察了命名选用洋名的类别,如下: (一)以欧洲和美洲、发达国家名命名 如:北美小镇、印象欧洲别墅、北欧丽景、加拿大郡、意大利风情小镇、永定河孔雀城英国宫、原乡美利坚、法兰西世家、瑞士小镇等。 (二)以外国城市命名 如:威尼斯水城、米兰诺贵都、花香维也纳、西雅图观海苑、夏威夷港湾、纽约公园小区、温哥华山庄、戛纳35号、泰晤士印象、普罗旺斯、圣尊·摩纳哥庄园等。 (三)以外国景点名命名 如:泰和地中海、嘉诚爱琴海、爱丁堡春峰苑、香榭丽舍、卢浮宫馆、巴厘泉乡、凡尔赛公馆、罗纳河谷果岭墅、波西塔诺小镇、华尔街广场等。 (四)以外国人名命名 如:林肯公园小区、亚历山大城、毕加索园墅、哥德堡、帕克先生别墅、格拉斯公馆、霍尔寓所、莫奈花园等。 (五)以外国文学意象命名 如:伊甸花都、东方圣克拉、阿尔卡迪亚花语城、伊丽雅特湾等。 (六)半中文、半英文的地名 如:建外SOHO、远洋LAVIE、龙TOWN、上海Villa,等等。 我们分别从华东、华北、华南、华中、东北、西南、西北地区选取了上海、杭州、青岛、北京、天津、广州、武汉、哈尔滨、沈阳、大连、昆明、成都、乌鲁木齐、西安、兰州15个城市,以“米兰、巴黎、加州、威尼斯、曼哈顿、夏威夷、维多利亚、维也纳”八个外国地名为例,通过百度地图搜索,进一步考察居民住宅楼群、商贸办公楼等大型建筑、沿街门店名称的“洋化”情况(同一城市连锁企业名称只计1次,统计时间:2016-04-05)。统计结果如表1。 由表1所示,15座城市仅以如上8个外国地名命名的地名就有百余个,甚至几百个,其中排名前三位的是上海(583个)、成都(320个)和北京(301个)。可见全国城市地名“洋化”数量之多,“洋化”现象之严重。 03 地名“洋化”的不利影响及成因分析 (一)不利影响 地名该不该以洋名命名,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两派:挺洋派和抵洋派。挺洋派认为,商业楼盘取洋名,为的是营造国际化氛围,提高楼盘附加值,利于项目推广。而公共性质的广场设施取洋名,更多是出于“时尚”“高贵”等心理需要。抵洋派则认为,地名是“当地人的脸,外地人的眼”。热衷“洋地名”体现出一部分人的崇洋心态,是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我们赞同抵洋派的观点,因为地名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本应该承载着历史、民俗等文化气息,以洋名命名不仅丧失了地名的定位功能,也给城市发展、文化传承、人们生活和国际交流等带来了很多问题。 第一,丧失了城市的个性。有个性的城市,才是有特色的城市,有魅力的城市,也才是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城市。地名是城市的名片,是城市个性的体现,“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横向地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与身份。”“最响亮和夺目的‘名片’就是城市历史人文的特征”。但是,地名“洋化”使城市缺少了展现文化信息的载体,让城市丧失掉了个性,使城市毫无特色可言。 第二,阻断了文化的传承。只有文化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一个城市、一个民族才能永葆蓬勃生机,才能唤起人民的认同感、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语言文字记录着文化,渗透着情感。”地名记载了城市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乱用洋地名使城市遗失了精神和灵魂,这必会破坏年轻一代对城市历史文化的继承,削弱对城市的认同,损伤民族情感,从而让人们迷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第三,破坏了城市的语言生态。语言生态建设是城市精神文明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市风貌和发展水平的体现。地名与市民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所居之处要有小区名,办公场所要有写字楼名,通行的街路要有街名、路名,交通运输需要有明确的地名信息。特别是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普及,地图导航、打车软件、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lanhuaa.com/mlhhy/6558.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国茶,到底该分几大类
- 下一篇文章: 降温了,9种花最怕冷,赶快搬进屋